【摘要】課堂教學評價至關重要,不言而喻。當前,單向性的、模糊性的、程序性的、預設性的評價充斥課堂,阻礙著學生的發展。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豐富的語言\"是評價的首席,\"靈活的方式\"是評價的亮點,\"多樣的內容\"是評價的重點,激活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內在潛力,更能激發課堂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課堂評價 藝術 感悟與思考 方略
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評價,是教與學一個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理念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從現狀來看,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舊疾尚未根治,新的失誤又充斥課堂,課堂評價在不同程度上阻礙著學生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進入冷靜思考與價值回歸的今天,我們必須探討產生這些誤區的深層復雜原因,并努力尋找真正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評價措施,使評價成為改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催化劑,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推動力,更能激發課堂生命力。
正視:存在問題
⑴ 模糊評價——霧里看花,模棱兩可
準確性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首要條件,也應該是有效課堂評價的首要特征。可是,目前的課堂上,霧里看花式的模糊評價并不少見,\"你說的真好!\"\"很棒!\"\"你真會動腦筋!\"等這樣空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贊歌式的評價比比皆是。一位老師執教《會搖尾巴的狼》,即將結束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學生說:\"我覺得老山羊很聰明。\"老師很贊賞,又一位學生說:\"我覺得這只狼也很聰明\"。老師也隨即肯定說:\"有道理,狼的確也很聰明。\"這種含糊性評價就是對學生的思考成果、發言不置可否、不分正誤、不論高下、不作診斷、不予導向。不但不能讓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反而使一些不確切的、膚淺的認識被學生誤解為正確的知識而加以吸收,從而\"誤入歧途\",嚴重影響學生對正確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輕則讓學生迷惑不解;重則誤人子弟,害人不淺。
⑵ 廉價表揚——漫天飛舞,泛濫成災
不少教師狹隘地理解課堂評價,將評價等同于表揚,認為評價就是一味叫好。不管是否值得表揚,一概都給予\"激勵\"。\"真好!\"\"真行!\"\"\"你真棒!\"這些單一的稱贊之聲不絕于耳、充斥課堂。好的是好的,一般的、差的也是好的,優的是棒的,一般的、劣的也是棒的,甚至錯的也是好的也是棒的。但臉上沒有看見為學生的獨到見解而煥發的驚喜;話中沒有聽到學生棒在哪兒的真誠表白……固然,每個學生都喜歡表揚,但表揚絕不是多多益善。空中樓閣似的激勵,讓學生無從獲得真正的成就感,過分的表揚導致學生心思浮躁麻木,滋長驕傲情緒,迷失自我。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評價過分、頻率高、次數多,既費時又效果不佳。也正因為如此,現在的一些學生往往表現得自信有余而細致不夠,興奮有余而冷靜不夠,熱情有余而毅力不夠。
同時,不少教師摒棄批評,視批評如越雷區。教師\"不敢\"也\"不愿\"指出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對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得過且過。學生一直置身于感覺良好的狀態中,甚至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不思上進。
⑶ 多元評價——放任自流,脫離方向
新課程倡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實質上是對學生認識的肯定,也是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時下,一些教師一味過分地追求\"多元\", 感受\"奇特\",場面的\"火爆\" ,無原則地\"尊重\"學生,必然會導致教師在學生面前盲目改變學習目標,無所適從。其實尊重并非意味著教師對學生\"標新立異\"的一味盲從。有一位老師為了讓學生有多元的理解,在學生談了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調達的卑鄙之后,這樣啟發:\"對調達還有沒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說:\"調達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因為他說愿意永遠做九色鹿的奴仆……\"老師隨時肯定:\"你讀書可真仔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其實,老師已經一味強調學生的多元化體驗,把課文的理解機械地割裂成一盤散沙,至于怎樣正確引導學生感悟、體驗課文的實質,從中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沒有深入思考,則有意無意被淡化、忽視,甚至是扭曲。
⑷ 機械評價——單一枯燥,泛泛而談
許多教師時不時會遁入 \"千人一面\"的評價誤區。把課堂評價看作例行的公事,為評價而評價,以生硬機械的話語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生質疑、發言、朗讀,每每給予這樣的評價:\"問得好,問得很有價值;說得好,說得很有道理;讀得好,讀得很有感情等。\"\"或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或老是以鼓掌拍手高呼口號或用口頭禪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現象十分普遍。不能說這些評價有何錯誤,但是欠缺一種趣味和活力,欠缺一種靈動和情感。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重復、低效,久而久之,學生的單調乏味就越強,學生的反映越冷淡,感覺無趣是很自然的事。教師雖然有時也組織一些學生自評和互評,但評價模式還很不成熟,缺乏實效性,忽視對學生的反思、比較、觀察能力的培養等。
⑸ 忽視差異——千人一面,脫離全體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雖說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在好多課堂中,評價的主體基本上是單一的,都是由教師來包辦,老師成了評價的權威,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糾錯\",\"挑毛病\",成了至高無上的主宰者,而學生卻成了被動接受評價的客體。另外,一部分教師以標準答案為中心的定勢評價,以優生的思維水平為標準進行評價,讓大多數學生往往會\"不盡人意\",大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雖然也注重多樣化的評價,但對學生自評、互評放得不開,往往明確了認識,但覺得費時費力,不愿深入探究,淺嘗輒止,效果不盡人意。這種片面的、主觀的評價,使教學評價失去了客觀公正,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也使學生的持續發展失去了原動力。
透視:原因探析
⑴ 舊觀念的作祟。傳統的課堂評價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情感、價值觀、個性品質以及學習方法與過程的評價。舊的觀念根深蒂固,使不少教師依然習慣用一個標準答案要求和束縛學生,經常處于盲目、隨意的狀態,缺乏正確有效的方法。
⑵ 對新理念理解偏差。隨著課改的推進,不少教師只知其形而未悟其神,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重形式輕實質,重現象輕本質,用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使課堂教學評價\"顧此失彼\",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⑶ 教師自身素養低下的束縛。有的教師教育理念落后、沒有牢固的專業知識與過硬的職業技能,能力低下。評價流于形式,機械刻板,甚至給予錯誤的反饋。
審視:基本策略
⑴ 豐富評價語言,言之有情,言之有物,使課堂異彩紛呈
評價語言不止局限于聲語,除了語言評價方式外,還可適當地運用實物評價,態勢語評價,多樣的無聲語言更具魅力,使課堂顯得異彩紛呈。
① 真誠機智的口語評價,讓學生聽而不倦
口語評價是課堂上最常用最經濟的評價方式,\"你真棒!\",\"你真聰明\"等這樣口頭禪長期使用,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冷淡,無趣。如果老師有著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語,或幽默風趣,或平和親切……如\"老師都被你讀得感動了!\"\"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呀!請你再讀一遍,讓大家仔細聽聽!\"\"老師覺得你長大了一定能當個播音員!\"就能讓學生如臨春風,課堂內總是生機勃勃,學生學而不厭,聽而不倦。
② 形象生動的實物評價,讓學生樂之不疲
可以贈送一些象征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如書簽、楓葉、種子、書法作品、教具等,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但是實物評價一定要把握好度,獎品如果過多過濫,反而會適得其反,學生也變得無所謂、不稀罕,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③ 潤物無聲的體態語評價,使學生如沐春風
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拍一拍學生的肩膀,甚至是充滿善意的沉默,都不僅僅傳達了一份關愛,還表達一種尊重、信任和鼓勵。行之有效的體態語言物細無聲,更具親和力,與學生極易產生心理上的共振。
⑵ 活用評價方式,全方位、多元化,貫穿滲透課堂始終
評價是門藝術,好的教師首先應該是運用評價的專家,真正的評價應該是對事實的肯定,對精神的喚醒,對行動的鼓舞。課堂上評價應該是及時的、多元的和動態的,并且貫穿教學全過程,追求最佳效果。
① 變程序性為情趣性,為因人而異
語文教學因其豐富的人文性、綜合性,而顯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高明的語文教師很善于變程序性評價為情趣性評價,教師發自內心、出自真誠的評價,應該豐富多彩,而不是例行公事、千篇一律。只有讓課堂評價少一些機械性、程序性,多一些靈活性、情趣性,學生才會覺得心悅誠服,受之無愧,真正明了自己不足所在,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上課時一位學生在打瞌睡,教師面帶笑容說:\"你太勤奮了,連睡覺還要堅持上課,注意哦!\"或者說:\"你太辛苦了,我都不忍心打擾了,剛才夢見什么啦?\"學生覺得老師善意的評價很幽默,同時也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在笑聲中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對同樣的朗讀課文,我對朗讀精彩的學生說:\"你讀得真好!從你低沉的聲音我知道你此刻的心情。\"對水平較差的學生:\"你經過自己的努力,能正確地讀出這一段話, 真不錯!如果你再多練幾遍,相信你會讀得更流利。\"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做到贊譽鞭策優秀生,肯定鼓勵中等生,寬容激勵后進生。這樣,評價變成一種賞識,變成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
② 變單向性為多向性,為評價主體的有效多元化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世界。\"科學的評價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根據對象、場合及回答情況而靈活使用,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變單一的教師評價為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負責、善于欣賞、樂于分享的態度。經常性地開展多向互評活動,學生會逐步變得愿評、能評、善評。
⑶ 講求信度,注重實效和正確價值取向
新課堂上評價應該是求真務實的評價,既要體現科學的評價觀,更要實現評價的教育意義,體現評價的信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① 變模糊性為清晰導向性
要真正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杜絕似是而非、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語言,追求評價語言的準確性、針對性、診斷性,能夠澄清正誤,辨明是非,明確方向。
A 精當的指導性。如\"讀得不錯\"能換成\"讀得響亮流利,速度上放慢一些,掌握好語氣就更好了\"。\"老師都被你的朗讀感染了,但是如果你能把××詞在讀重點就更好了。\"這種評價,一分為二具有辯證性,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不僅使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知道努力的目標,也會感到一種受關懷的溫暖。
B 強烈的啟迪性。高素質的教師教學評價應具有強烈的啟迪性,善于通過巧妙的教學評價啟動學生的思維,開發智力,吸引注意力,挖掘心理潛力。如有位老師在指導朗讀《海底世界》中寫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一段。一個學生讀得過于響亮,教師聽后說:\"你這么讀,小動物都會被你嚇跑了。\"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然領悟到朗讀此段的處理方法了。
C 必要的深度性。無關痛癢的隨意性評價就像蜻蜓點水,在學生的頭腦中很難烙下較深的印記,這就需要評價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如:\"你很會學習,善于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來體會!\"\"說得多好啊!好就好在一個'有'字上。一個'有'字,帶出了一串玻璃名稱,比第一次節省了多少字!同學們,這就叫會說!\"
② 變一味追求多元為落實多元價值的正確引導
在開展多元性評價,尊重個性化理解和體驗的同時,教師決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觀者和毫無價值取向的中立者,必須防止忽視文本的意義構想和科學的教學價值的取向,即從統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渙散、混亂的與文意完全背離的解讀。必須作出正確的價值引導。另一老師在執教《九色鹿》時,學生也發表了與上述學生類似的觀點,教師馬上作出評價:\"你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但窺一斑不能知全形,再好好讀讀全文,你一定會改變自己的看法。\"教師的引導,很好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與課文的人文價值統一了起來。
③ 變過分溢美為恰如其分,激勵與指點并舉
A 找準贊揚的落腳點,發揮激勵評價的實效性
首先表揚要源于真愛,融入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師要以關愛、理解、賞識的心態評價學生,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學生身上瞬間即逝的\"閃光點\",找到學生個性化表現的落腳點,使表揚獲得最大效應。如在朗讀課文中,學生經常有添字、減字的現象。我說:\"不要緊,第一次讀錯了是正常的。\"第二遍還錯,我說:\"這遍沒讀好,還有第三遍、第四遍。\"其中還不斷鼓勵\"別緊張,慢點兒。\"\"大家都在耐心地聽呢!\"一直到學生讀對時,我說:\"了不起,你成功了!\"教師這樣帶有支撐欣賞性的評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表揚要有效、有度,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狀態。所謂\"有效\",就是表揚要適得其所,該表揚時,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所謂\"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學生的優點。簡而言之,表揚要貼近學生的心理,在學生需要時及時表揚,在學生在乎時及時表揚,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
B 恰當必要地進行批評,讓批評也美麗動人
教育中不能沒有批評,批評正如表揚一樣不可或缺。現在的孩子欠缺的不是無休止的鼓勵和表揚,缺少的是挫折教育。在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的同時,也要善于拿起\"批評\"這個強有力的武器。做錯了就應該給以批評,有時甚至是嚴肅的批評。當然,批評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盡量采用個別交談的方式,注意語言藝術,萬不能走\"回避批評\"的歧途。只有這樣,學生才不至于盲目樂觀,或者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究竟是對在哪里,錯在何處。其實,真實的評價并不隱瞞學生思想與語言表達上的錯誤與缺點,肯定該肯定的,尊重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引導該引導的,對出現的錯誤進行價值引導。這樣才能體現對學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學生信服。
課堂教學評價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是點燃學生激情的不滅\"火種\",是陶冶學生情操的\"催化劑\",是幫助學生鑒別真理的\"過濾器\"。如果精彩的課堂如同師生的智慧共同烹調的一場\"盛宴\",那藝術化的\"評價\"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調料,使課堂生輝,讓師生回味。課堂評價,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融教學者的教學經驗、教學機智等于一身的因人而異的教學智慧。評價有法,評無定法,需要我們長年累月的堅持,不懈創新地追求這門藝術。
【參考文獻】
[1] 陳杰.陽光評價:讓課堂生動起來[J].《教學月刊》,2005-09
[2] 張俊波.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評價的思謀[J].百度網
[3] 陶冶平.小學語文教育新視野[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