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借助于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析歷史問題,有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獨到見解。在初中生階段,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張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問題的提出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活動。問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有探究的價值,如《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鄭和成功遠航的條件和倭寇入侵的危害時分別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假如你是即將遠航的鄭和,你將做好哪些準備,才能保證遠航的成功?\"\"假如你是當時生活在東南沿海的一個居民,倭寇的入侵對你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沒有良好的問題情境,沒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就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對于農村的歷史教師而言,尤其要在創設問題情境上下功夫,只有問題設計的得當,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在探究過程中,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有了好的可供探究的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良好開端,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對問題的探究能否深入進去,還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充分思考,補充后,讓學生作出評價,充分保證問題解決的自主權。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才有利于思維高潮的出現,才符合學生邊學邊想,先想后說,想好才能說好的思維規律。目前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問題是,教師總擔心時間不夠用,給學生思考和交流的時間短,因此,導致對問題的認識沒有深入進去,和預想的效果有差距。
第三、發揮教師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耐心傾聽,啟發學生的思維,善于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別讓這些生成性資源從身邊溜走。探究學習是開放的,很多內容是生成的,而不是預設的,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究、一起學習。當探究活動出現僵局或向錯誤方向發展時,學生出現迷茫、感到茫然、無所適從時,教師要給與適當的幫助,進行必要的、恰當的、合理的指導、啟發和點撥,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探究是一個多側面的活動,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供探究的內容,精心的進行教學設計,營造問題情境,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