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就我個人認為之所以說它遺憾,是因為我們預設的有太多沒有做到,同時生成的又有太多沒有做好。由于傳統教學影響,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突出“以師為本”,過分強調預設與封閉,刻意執行教案,冷落學生生成,忽視師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習者的差異。殊不知,語文課的教學才是所有學科當中最能夠體現“教師是主體,學生是主導”的教學原則的最好的課堂。
無論是在當前素質教育的春風下,還是在曾經血雨腥風的應試藩籬中,我們的語文教學都不可缺少預設和生成的結合。我們的教學預設就好比是一個尺度,一把鐐銬;而我們的教學生成就好比是一場帶著鐐銬的舞蹈。預設總是靜態的,哪怕教師把預設的東西想象的再活靈活現也不是現實,刻板地操作預設,課堂必然死水一潭,學生總被牽著鼻子在“圈套”里鉆來鉆去,語文課處于一種封閉的沉悶狀態。生成總是動態的,往往出乎意料,一旦有了生成,課堂就會動起來,活起來,豐富而精彩起來,但一味的生成也有可能游離教學主旨,要么問題不著邊際,要么啟發脫離實際,這必然使得教學效果難以真正實現。
首先,語文教學中鐐銬不能少,也就是說教學預設不能少。教學必須先有預設,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效地生成。在新課標視野下,我們的預設必須做到心中有人,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育首先是一種人學。”所以教育的一切要從人出發,以人為本,分析人,關注人,發展人。語文課堂尤其是這樣,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就應當變過去一種固定的預設方案為多種假設方案,“不僅要備教案、備學生、備情景、備生活、備自己,還要備和課堂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使教案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備課環節就是備學生,作為一個課堂上的引導著首先要保證我們的課堂生成不會走樣,不會雜亂無章,這就需要我們的鐐銬來約束,我們的教學預設,我們的備教案、備學生、備情景、備生活、備自己……就是為了應付課堂生成的突發事件。這就對備課又一次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備課,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地提到并不簡單地指準備教案。寫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們預設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它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我們沒有看到水面下的廣闊之處,那就是對文本的充分解讀。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文章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部分進行充分預設,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否則,就不敢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如果放手,課堂生成上也只能是捉襟見肘。也許有人會問,我們設置的“鐐銬”會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放不開手腳,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呢?關于這個問題就要看我們語文教師的“鐐銬”如何設置了,這就好比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與違法亂紀現象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規則限制是為了讓生活的人民更加的和諧幸福,我們的課堂“鐐銬”是為了讓語文教學不偏離方向,向著我們所預設的最好的目標前進,讓語文課堂不會變的雜亂無章,甚至走樣。所以只有充分成功的預設,才會有生成的美麗;只有在一定的規則限制之下的語文課堂才會更加的高效。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的深遠,備好學生,備好每一個容易偏離主線的關鍵點,這個“鐐銬”的設置無形當中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備課下產生的語文課堂所形成的生成就會在師生、生生在互動中,從心與心的交流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滋生出來的。它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課堂出現浪花閃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其次,生成是預設基礎上的機變。課堂教學往往是千變萬化的,有許許多多無法預料的突發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學過程的“節外生枝”或“出現斷裂”,有一些是學生無緣無故的搗蛋、有意的惡作劇或成心的挑刺,而另外的一些可能是學生的好奇、質疑心理的自然流露。在課堂教學流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傾聽學生的討論和學生的發言,捕捉學生思維的方向,聚焦話題面對“生成”,教師要能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變生成資源為教學資源,使課堂閃爍智慧,富有靈性!生成是一種“無法預約”的美麗,節外生枝或許會開出艷麗的花朵,斷裂之處也可迸射出思維、想象的火花。面對著兩種情況,如何巧妙地應付第一種的搗蛋,如何應付第二種的好奇就不僅僅需要我們的課前預設了,在這里還要有我們語文教師靈活應變,因勢利導的全局眼光。無論出現何種情況都不能讓教學脫離教師的控制,脫離預設的“鐐銬”。如果在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出現了上述的兩種狀況就只能說明我們的語文備課還沒有達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所要求的層次,完不成我們的語文課堂所要完成的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課堂上出現這兩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思考游離了老師預設的軌道,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里產生碰撞、揮發。我們的老師可能覺得是提前的設計出了問題,是沒有“預”到,因而,對“預”的不足抱憾。其實,每節課之前,還是要認真的來“預”,也是就要精心準備,只是“準備什么”是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問題。首先老師要做知識上的準備,文本涉及到的有關知識都應了然于心;其次是要對文本作透徹地解讀,達到精鶩八極、爛熟于心的地步;再次就是研究方法,如何啟發,如何組織,如何呈現,都應有個清晰的程序;另外還應研究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可能”,讓所有的生成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就好比孫悟空再厲害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生成是在我們的預設“鐐銬”限定下的生成,只能為我們的課堂服務而不會讓我們的課堂斷裂。教師的主導地位永遠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也只能是主體。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毙抡n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獨自的演繹舞臺,而是根據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成為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廣大教師不僅精心預設教學過程,更要注重動態生成的過程。語文學習過程的開放性、思維的多向性、結論的豐富性決定了語文課堂可以達到生成的多樣性,而一定的預設必不可少,預設與生成,一先一后,一死一活,一動一靜,似乎總是矛盾對立的,但預設可以轉化為生成;預設是為了生成,為了創新,為了學生的發展。然而,生成也決不是隨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預設不能被生成無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卻引導而放任自流。呵呵,那就讓我們帶著“鐐銬”盡情的舞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