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是行之所為;而習慣是重復練習鞏固下來的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
體育課在很多人眼里很好上,學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動就怎么動,也就是所謂的\"放羊式\"上課。其實不然,體育教師要在體育課上培養學生學會鍛煉、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樂趣,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養成好習慣也不是一、二課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老師長抓不懈對學生進行培養。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課堂不良學習行為經常出現,對正常的體育教學工作造成較大影響。教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不僅會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體育教師應將學生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的需要,理解學生的感受,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學生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真誠地幫助和教育學生,才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談話剖析,現談談體育課中不良行為產生的各方面原因:
1 行為類型:
1.1 注意力渙散行為: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和轉移。例如,教師在講解時,學生不能集中注意聽講,而是東張西望或失神發呆,做小動作或與旁邊的同學嬉笑、說話;組織練習時,玩耍器械、擅自離隊或在操場上追趕打鬧。
1.2 抗拒行為:主要表現為不遵守規定,不聽從指揮等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例如,老師在講解、示范時,學生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怪異動作,引同學發笑;班干部發出行動指令時,故意不執行或行動遲緩,甚至做相反動作;練習時不與他人合作,或故意搗亂。
1.2 攻擊行為:主要指體育課堂上學生損害公物、搶奪同學器械,甚至惡意指責、彼此爭吵、辱罵、打架斗毆等攻擊性行為。例如,在練習過程中,故意搶奪同學的籃球、排球的運動器材,不服從的給予拳頭的。
1.4 躲避行為:包括尋找各種理由逃避上體育課,例如,體育課上精神不振、消極學習,緊張焦慮、膽怯退縮、躲避練習、蒙混過關以及不與他人交往,常一個人躲在角落或謊稱自己生病。
2 分析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
2.1 學生方面的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些個人需要,如引起別人注意展示個性等。體育課上,一些學生發現自己無法從學習或競賽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承認時,常以不良行為來尋求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注意和重視,哪怕是消極的注意。他們以課堂不良行為來展示自己的獨特個性,試圖引起同學的重視,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威信,或報復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忽視。
不重視體育課教學,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價值和功能。本身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也較差,再加上體育課的特殊性,導致他們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不需要紀律的約束。
學生認為學習內容太難,達不到教師要求而產生懼怕心理;一些學生因教學內容太容易而感到索然無味;或由于學生厭倦和恐俱,對體育教師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從而導致師生矛盾和沖突逐漸尖銳化。
2.2 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不當也能導致學生注意力轉移。課堂的組織不合理和教師的課堂管理不當,往往也給學生提供追逐、打鬧、躲避練習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機會。
體育課上,教師對破壞課堂紀律的同學進行教育手段太嚴厲,從表面上看,這種方法還能迅速有效地制止課堂不良行為。但是一般情況下懲罰,不但不能加強學生的紀律性,反而會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尤其是在學生受到教師的不公正對待時,會嚴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怨恨、冷漠、對立等消極情緒和行為,從而誘發學生體育課上的退縮行為甚至攻擊性行為。
有時我們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學生忙于應付,就很容易引起學生超負荷的精神壓力,使整堂課都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動作做不好,生怕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取笑,逐漸形成對課的厭倦和恐懼,還會對體育老師產生抵觸的情緒。
2.3 環境方面的原因
課堂不良行為的產生,除了取決于學生和教師的因素外,還與環境影響,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和課堂內部的影響。比如:一些家長對孩子嬌慣、縱容,養成以學生自我為中心,玩世不恭的樣子,還有些家長對孩子管理嚴厲,經常懲罰,也容易養成學生消極對抗、冷漠孤僻。這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成為學生產生不良行為因素。
總之,體育課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很多,但是都可以事先避免,這就需要老師備好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的活動,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避免學生不良行為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