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論
我們偉大的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勤勞的中國人民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東方文化與科學技術,長期居于世界的前列,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就發明了指南針(司南),漢朝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一千八百多年前),一千三百多年前,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高度評價這些發明對世界文明進步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他說:\"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化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中國不是從來就落后的,恰恰相反,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科學技術要比西方先進得多,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的封建勢力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奴役近代中國的社會基礎,也是阻礙中國獨立發展的根本原因,成為近代中國一切災難和禍害的總根源。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在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但是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封建社會已處于衰落時期。政治黑暗,經濟停滯,軍備廢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極端貧困,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大量積聚,預示著中國封建社會已走到它的盡頭。正當清王朝國勢衰微,江河日下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卻迅速發展起來,并大肆進行殖民擴張。
2 分論
2.1 我國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與世隔絕,錯過了發展機遇。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處于清朝的封建統治之下,沒有能夠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又一次錯過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由于受到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中國沒有發展科技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對外科技交流。建國后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體制的影響,國內\"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2.2 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發動多次侵華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中國人民救國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有了原子彈、氫彈,衛星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
3 思考、啟示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人卻拿來當飯吃。\"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四大發明在中國和歐洲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我們要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在生活中要破除迷信,敢于實踐,敢于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要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為實現國家繁榮和富強的中國夢而奮發學習,發揚艱苦奮斗和創新精神,立志報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青年朋友們\"請不要把幻想給詩人獨占了,嫦娥奔月,龍宮探寶。\"這些美妙夢想,今天經過科學技術的創新,在我國實現了,讓我們自豪的張開雙臂熱烈擁抱科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