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它是那種能深刻表現宇宙生機、世界實相和人生真諦的藝術化境,也就是說意境產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韻致,最終是心靈的反映。
作為一位青年山水畫家,劉明有著對“意境”的仔細體味和把握,善于用虛實結合的方法,構造他夢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極為重視個人的主觀感受,將宇宙、山川、太空等作為作品的表現題材,追求古樸清新、雅意天成的筆墨形式,并帶有明顯地經過心靈調節之后的和諧、平穩與寧靜的韻律感,體現為一種“煙鎖云斷”的氤氳之美,是中國文化生命的必然體現。劉明對山水畫意境已經有了哲學的審視與思考,即對浩渺無垠宇宙的思索和對靜謐悠遠的傳統文化的思索。山水之間心靈寫照,其作品表現的是畫家心中“永恒的蒼茫,永恒的四野八荒和夢幻般的曠渺與深邃的情懷”。這種情懷與古代詩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喟既有相通處,又有相異處。這就是劉明與古代山水畫作品在思想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促使他尋求一種既能發揮傳統技法,又能表現今天的人們面對無邊的宇宙時難以言說的感慨和心境。
在山水畫的臨摹、寫生和創作方面劉明有著相當的認識與功底。他充分地認識到繪畫藝術思想的情感表達重于繪畫藝術形式語言的描繪,在山水畫創作中,他踏實地從事山水畫求新變革的創作思路,不在技法和形式的淺表層上玩花樣,而是將研究放在對山水畫藝術思想深層次內涵表達上。他學習研究前輩大師的繪畫藝術,不是簡單地模仿其山水畫的獨特皴擦點染形式,而是認真學習研究前輩藝術家的精華,不知疲倦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營養,師法自然造化感悟,并將這種行之有效的繪畫藝術學習方法貫穿在自己的行動上。同時原始社會的彩陶紋樣、古樸凝重的畫像石也吸引著劉明去進一步實踐和摸索,這些作品更多以石為主,很少樹木,表達出一種原始的陌生感,畫面呈現出淡雅的灰色調。
劉明的作品同時具有明顯的抽象意味,這是他在維護傳統體系的基礎上,面向現實、面向自然,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創造性畫家的道路,以大自然為師,融身心于自然,參天地之靈氣,求物我之融會,搜奇峰打草稿,悟妙境于腦海,以求有時代氣息和有個性的創造。劉明游離于古代和現代的人文藝術思想精華,并從中逐漸探索出一種筆法隨意暢達,古韻詩意悠揚,具有夢幻般藝術色彩的山水畫風格。劉明在社會心態普遍浮躁的氛圍中,以虛靜的胸懷領悟宇宙、自然的無限,潛心探尋著屬于自己心靈的山水畫。
作為年輕的山水畫家來說,劉明正處在藝術創作的旺盛時期,今后的藝術之路還很艱辛,但是相信浸潤在傳統文化中的他會以其寬厚宏大的精神與氣魄提供給我們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