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的新常態是什么呢?我想從增長率、失業率來分析。平均的增長率是9.8%,這么高的增長率持續這么長時間。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率會往下調。但是調到多少呢,調到7%、6%,還是多少?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到現在,連續18個季度,不斷地下滑,而且可能繼續下滑,這個底可能是6%,可能是5%。有一種中國經濟崩潰論,現在在國外非常盛行。這種狀況之下,我們的新常態,我們的經濟增長,它的底在什么地方?它的弧度在什么地方?
必須首先了解,從2010年一季度以后,經濟增長率下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不是像那些人認為的,中國的經濟率會到7%,6%甚至是更低?是中國內部的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還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首先,我們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肯定有結構問題,這點我們不能忽視。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們從2010年一季度以后,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主要不是我們內部結構性的原因,主要是外部跟國際轉型。
這個應該并不難判斷,我們的增長速度2010年是10.4%,2011年是9.3%,2012年是7.7%,2013年也是7.7%,確實是不斷下滑。我們今年第一季度是7.4%,今年第二季度是7.5%,第三季度肯定在下滑。跟我們同樣的發展中國家相比,2011年10.1%,2012年5.3%,2013年4.9%,跟我們一樣是下滑的,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們大。總不能說,我們中國的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原因造成中國經濟下滑,而且把它們拉下去。可以看巴西,巴西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7.5%,2011年2.7%,2012年只剩下0.9%,2013年只有2.2%。跟中國一樣是一路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們大,并不能說中國的內部結構造成中國下滑,把巴西也拉下滑了。
不僅是說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我們也可以看一些所謂的高增長的國家。韓國2010年增長速度是6.3%,2013年只有2.8%。大家看新加坡,2010年是14.8%,2011年只剩下5%,2012年只剩下1.3%,2013年3.7%。所以他們的表現情形跟我們一樣,是高收入高表現的經濟。這些國家這些地區在同一個時間,它們經濟增長的總態勢是一樣的,只能說一定有外部原因,共同的外部原因。
分析一個國家的短期增長,主要看三駕馬車,一個是出口,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從中國來講,因為現在占世界經濟50%的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現在趨于常態當中,經濟增長非常疲軟,消費增長非常慢。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當然就不像過去那么旺盛了,所以第一駕馬車就跑得慢。第二駕馬車是投資,2008年發生經濟危機以后,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去搞一些投資項目。這些投資項目現在經過五六年,不是建成就是即將建成,如果沒有新的項目投資,增長率就下滑,第二駕馬車就下滑。整個經濟就靠第三駕馬車,消費。我們國內消費是比較旺盛的,去年消費增長率是9%,那種情況下我們才有辦法維持7%的增長。所以這樣分析的話,我們的增長下滑并不是像一些人說的,是我們的內部體制的原因,主要是國際外部的格局。
明年的增長在7%到7.5%之間
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有沒有辦法達到今年年初提出的7.5%左右的增長呢?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的。
因為我們國家跟發達國家不一樣。發達國家危機之后,經濟非常疲軟。我們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代表什么?即使你現在的產業過剩,你還可以產業升級,還可以投資,然后還可以投基礎設施。我們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港口建得很多,但是城市內部的地下管網還有投資機會。再一個,環境,要改善環境當然要投資。城市化,我們目前城市化的比例只有50%,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在80%到90%。在我們這個國家好的投資機會還是非常大,這跟發達國家不一樣。發達國家的產業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要是過剩的話,這些投資機會在那邊找不到。它們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它的環境也好,它的城市化比較好,在判斷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差異時一定要考慮。
我們政府的負債積累下來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有50%,發達國家普遍超過100%,所以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一些必要的微刺激,資源是非常多的。不僅政府有錢,老百姓,我們的儲蓄率高達50%,所以可以用政府的錢來啟動民間的資金。
第三個,因為你要投資就要進口一些先進的設備。在這點上我也想跟各位提醒一下,要判斷中國的情形先判斷其他發展中國家,他們投資的錢要不是財政上已經負債累累,就是民間的儲蓄非常低,它想投資也沒錢投資,而我們是有的。
長期來看,那些高增長的國家,他們一般是20年的8%到9%的增長,再降到7%,降到6%。從歷史增長來看,我們已經35年了,那肯定要下滑。第二種說法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經濟,按照1990年的國際購買力的評價計算,當它的人均收入達到1100美元,它的經濟增長率就下滑,這里面包括德國、日本、韓國等等。我們按照1991年的國際購買力的評價,那也很快就會達到1100美元的點。所以從歷史來看今天,我們也可能一定會降到7%左右。
那么我這樣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經濟體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附加價值不斷提高,對發達國家是這樣,對發展中國家也是這樣。發達國家在過去100多年靠技術化產業升級,維持的增長率是3%。那為什么有些發展中國家在一個時期內可以達到7%、8%、9%甚至更高呢?最主要的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有一點不同,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后,它的技術、它的產業都在增長,我們知道發明投資會增大。發展中國家是在跟進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我們有很多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實際上風險跟成本就小多的。這就是經濟學所講的后發優勢,因為你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可以維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
怎么衡量一個國家的后發優勢?我覺得比較好的衡量指標是比較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平均的國內生產力總值跟發達國家的人均生產總值來對比。是看這個國家的平均勞動生產率,而這個國家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反應的是這個國家的平均勞動力和技術。我們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在1901年、新加坡在1967年、中國臺灣在1975年、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這幾大經濟體利用跟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技術產業差距的后發優勢,日本實現了20年9.2%,新加坡20年8.6%,中國臺灣20年8.3%,韓國20年8.6%的增長。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后發優勢的潛力,我們從2008年開始,應該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這個潛力要發揮出來,條件就是各種投資,投資是按照比較優勢去用后發優勢。這些條件都滿足的話,8%的潛力就會被變成真實的8%的增長率。但是我們知道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國內的新常態,這種增長之下,我們的增長率可能會低于8%。
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內很多產業升級的空間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靠投資創造內需,有了投資以后國內的就業就會多,消費就會增長。這種情況來看,我個人認為應該距離8%也不會太遠。從明年的增長來看,我個人認為應該可以在7%到7.5%之間。
我提出這樣的目標設想,一方面是技術的潛力,第二方面可以從我們可以動員的資源來看,同時也是從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兩個翻一番這樣的增長目標來看。兩個翻一番,其中一個是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大家知道平均應該7.3%。
我們因為前面幾年增長比較快,所以從2014年到2020年,如果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6.8%,那么國內生產總值就能翻一番。但是還有第二個增長的目標翻一番,是什么?就是城鄉人均收入翻一番。我們現在人口增長率0.5%,如果把0.5%加上去的話,6.8%再加上0.5%是7.3%。那么從2014年到2020年平均增長率應該達到7.3%,十八大提出的第二個翻一番才能實現。
當然了,增長率7.3%的話,如果從外部環境來考慮,因為發達國家也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就比7.3%高一點,壞的時候就比7.3%低一點。定在7.7%到7.5%這個百分點比較接近。外部的經濟好就比較接近這個區間。就業狀況,發達國家的新常態就業狀況是不一樣的。如果維持在7%以上的增長率,金融風險就很大。我們的新常態跟發達國家的金融新常態差別非常大。我們的金融風險應該是低的。
中國企業家的兩個機會
在未來5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在7%到7.5%的增長當中,給我們企業家什么機會?今天有銀行家,有企業家,有經濟學家。作為經濟學家,我只講兩點,一個是海外并購的機會,一個是中國企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鏈轉移到海外的必要性。
海外并購的機會為什么重要?因為如果說我們要維持每年7%到7.5%的增長,前提是技術不斷地創新、產業不斷地升級。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是研發、互聯網、基因工程、納米、新能源,給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彎道超車的機會。包括阿里巴巴在美國,這些都是機會。我想跟各位說的是,在傳統的制造業上面也有非常多的機會。為什么?我們現在人均收入6800美元,德國4.5萬美元,日本3.8萬美元,韓國3.6萬美元,這代表我們整個制造業平均水平跟它們還有差距,有差距就代表著我們生存空間大。
我們前面談到國外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狀況,投資火爆,企業經營非常困難。我們跟它有差距。我們每年出口非常多,我們每年進口也非常多。進口除了原材料之外,很多都是技術水平、資本含量比我們高的這些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那些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賣給我們,我們的企業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我覺得現在應該是風險最小,而且回報可能最高,產業升級一個好的方式,國內研發、培養技術,到國外去嫁接。在國外新常態非常低迷,國內的新常態還是非常高速增長的狀況下,我覺得海外并購這塊會是無限的企業發展空間。你并購了以后就不用在國內重復投資,像鋼鐵,所以不會有過剩產能的融資,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現在被稱為世界工廠是因為有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我們的工資水平,是一個月500美元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人均收入翻一番,我相信到2020年工資水平至少翻一番,也就是說現在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每個月現在是500美元到600美元,到2020年是1000美元到1200美元。這種情況下,我們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必然要失去競爭優勢。失去競爭優勢是怎樣的?留在國內,必然死在國內。所以這種情況下應該像日本1960年代,亞洲市場1980年代那樣,加工出口的服裝、玩具、制鞋的企業可以留下少數企業,留下兩端,去做品牌、做營銷、做研發,大量的加工部分必須到海外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去利用當地工資水平低的優勢創造優勢。
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轉移到什么地方去?大家直接想到的是越南、柬埔寨,還有印度尼西亞,再遠一點孟加拉。但是我覺得可能看得更遠一點。為什么必須看得更遠一點?因為中國的體量很大。日本在1960年代制造業加工開始轉移,日本整個制造業的人數是970萬人。1980年代的時候,韓國雇傭的整個制造業人數是230萬人,中國臺灣不到200萬人,中國香港100萬人,新加坡50萬人,中國大陸是1.5億人。里面的情形怎么樣呢?我們這是一個大缸,里面的水開始往外溢的話,盆就滿了。孟加拉2008年以后由于中國的制造業開始往外轉移,訂單開始往其它發展中國家走,它工資上漲的幅度跟我們一樣。現在世界上哪個地區能夠承接中國1.5億的制造業轉移呢?電子加工業1000多萬人,這些哪里承接?就是非洲。非洲現在有10億人口,絕大多數是年輕的勞動力。跟我們在19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當時我們是10億勞動力大部分在農村,而且是年輕勞動力。
非洲目前的工資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而且只有非洲有辦法承接中國這么大的勞動力。并且如果哪一天非洲的工資上漲了,全世界就沒有工資更低的地方了,密集型的產品只要有人在用,這個地方就是最后一站。現在的情形是這樣的,到非洲去,可能是面臨這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