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確實剛剛開始。
曼哈頓第七大道888號,靠近中央公園,創業氣息濃重——復星紐約辦事處就坐落于此——沒有前臺接待,辦公設施甚至有些寒酸。引人注目的是墻上的一張康熙畫像.而在歷史上,康熙是最擅于擴張和鞏固領土的皇帝之一。
小心謹慎一點有什么不好呢?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對更重要,我們有時間。
繼今年初斥資10億歐元收購葡萄牙最大保險集團Caixa Seguros的80%股權后,中國民營企業復星近日再度在葡萄牙出手,18.9億元的大手筆購入身處困境的圣靈(Espírito Santo)家族的旗下資產。
如果2009年時,復星集團能拿出18億美元的收購資金,那么意大利著名的奢侈品牌普拉達就是郭廣昌的了,然而資金不足給復星留下了海外收購史上的最大遺憾。
“小心謹慎一點有什么不好呢?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對更重要,我們有時間。”郭廣昌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2013年4月份,復星投資ST.JOHN,成為該品牌第二大股東。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還出資約2250萬美元認購美國Saladax Biomedical, Inc.的D輪增發優先股,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再算上對以色列醫療激光設備廠商Alma Lasers的并購,復星在今年上半年一口氣宣布了三個海外并購項目——這比過去三年的總和還要多。
2008年金融危機時,斯諾曾建議郭廣昌進軍全球市場,但那時的復星要大舉國際化,困難很大,資金和人才都不具備,但金融危機也有好處,它帶來了國際人才流動機會。入股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和收購希臘珠寶品牌Folli Follie,可以看做是復星國際化戰略起步時期堅實的兩顆棋子。
萬事開頭難。投資地中海俱樂部之前,復星海外項目儲備為零,在對歐洲“敲門”式的走訪便成了艱難的開端。
2010年,復星集團出資2500萬歐元通過公開市場投資的方式持有地中海俱樂部少部分股權,去年增持到9.96%。在復星成為其戰略投資者之前,這個全球最大的度假村酒店集團在亞洲已經耕耘多年。20多年前就入駐泰國普吉島,在馬來西亞、印尼、馬爾代夫、日本等也已布局,在中國,地中海俱樂部辦事處也已成立十年,但它在選擇中國合作伙伴方面相當謹慎,項目數一直為零。
此后,復星的國際化下一步將往哪里走,依然不清晰。偶然之中,因地中海俱樂部項目而對復星留下良好印象的東方匯理銀行將Folli Follie引薦給復星。這個歷史悠久的希臘家族企業希望引入新的投資者,這為復星又推開了一扇門。兩個案例的成功帶來了巨大品牌效應,歐洲尋求合作的企業紛沓至來。
收購之后如何完成“中國戰略”的嫁接正是考驗復星的時候。
8月初,郭廣昌去地中海俱樂部的桂林度假村住了四天,體驗了空中飛人和射箭等,他感覺不錯,度假村還專門為他準備了溶洞晚餐。“是和家里人一起去的,又體會了這個項目的很多細節,工作和生活沒有必要那么對立,永遠都不要走極端。一舉兩得,這不是很好?”
“中國沒有那么多海灘,也沒有這么多ski resorts(滑雪勝地),如果只按照地中海俱樂部傳統的標準建設,最多就是在東北開幾個滑雪場,然后就是到三亞,因為傳統意義上地中海俱樂部的海灘度假村必須要常年可以游泳。在中國,這種海灘只有三亞有。所以你開不了幾天。因此在中國,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你必須要去調整標準。”復星旅游及商業集團總裁錢建農雖然語速不快但行事風格也老成持重。
在復星推動下,2010年底,地中海俱樂部就在亞布力開了第一家滑雪度假村。今年9月桂林度假村開業,年底將會有第三家。
復星集團很清楚自己可以給世界帶來什么,也知道世界可以給中國帶來什么。
過去幾年中國正從制造業驅動轉向服務業驅動,正是基于此判斷,復星從三年前就將其國際化戰略描述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要抓住中國在消費升級、制造業升級和金融服務業領域的發展動力,嫁接全球優勢資本、品牌和管理,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復星除了前三年試水旅游度假與時尚產品行業外,觸角也開始向醫藥、地產、奢侈品、金融等領域延伸,收購目光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中東。經濟危機導致了以歐美日為主要市場的很多公司估值處于低位,這讓復星有了一個系統性的、做大項目投資的機會——何為“大項目”的定義,在復星的字典里就是單個項目投資額在1億到10億美元。
作為投資控股集團,復星的坐標系可能與實業型公司不同。持支持態度的有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斯諾,他告訴我們“認識郭廣昌7年了”,“復星集團很清楚自己可以給世界帶來什么,也知道世界可以給中國帶來什么。”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復星集團董事會的顧問,而復星是唯一與他有正式關系的中國公司。
收購以色列醫療美容器械商Alma就是“合”的好案例。鑒于Alma在被收購前,股權以約65%和35%比例分散在美國一家基金公司和公司管理層手中。復星醫藥兵分兩路有針對性進行談判。一路是仲雷管理的復星保德信基金,負責與Alma原大股東基金公司溝通,另一路則是復星控股的美中互利醫療公司(CML)。熟諳醫療器械業務的美中互利管理團隊,跟Alma管理層溝通起來頗為順暢,CML不少高管是猶太裔,有相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也成為談判中的助力因素。復星醫藥的團隊則給了Alma足夠信心,讓Alma感覺到復星醫藥在國內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與渠道網絡。
最終,雖然有出價更高的收購者,復星還是通過三方協作低價完勝收購戰,復星醫藥、復星保德信和CML分別持有Alma30.03%、33.8%、36.17%的權益。
僅三年時間,復星國際化收購能力已在歐美市場贏得口碑。ST.JOHN的原大股東——美國Vestar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吉姆(Jim Kelley)就說:“我們非常明白,西方投資者,西方品牌在沒有合作伙伴的情況下進入中國市場是非常不明智的。中國市場非常不同,從消費者到你如何做生意、如何推廣品牌、如何與業主打交道、如何獲得開店地點,都是如此。我認為美國品牌在缺少有實力、聰明的伙伴的情況下進入中國市場是愚蠢的。”一年前,他剛跟復星接觸時,這家中國公司的名字對他來說完全陌生,但如今他已非常傾心于復星。
吉姆的評價,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復星集團堅持了三年的“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戰略目前仍是可行的。
即便是以這種速度自我積累,也無法支撐復星的國際化野心。
復星發展20年中,資金一直不是很寬裕。
前17年,它以GE、和記黃埔為榜樣,定位為一家多元化公司,當時復星所投資的醫藥、地產、鋼鐵、礦業等產業使用的完全是自己的錢。
2010年,復星入股地中海俱樂部時,還遵循原有投資模式使用自有資金,但當越來越多的投資標的出現時,復星的投資資金已無法滿足需求,復星轉向做資產管理。當年,復星與凱雷組建了一只1億美元的投資基金。
2011年,復星保德信美元基金成立,資金規模達6億美元,其中保德信出資5億美元。保德信副董事長Mark Grier告訴本刊,該基金目的是投資那些不在中國的公司或者在中國發展不成功的公司,使它們能夠成功進入中國。其中保德信一次性投資5億美元,是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第三方資產管理委托。
短短兩年,復星資本管理余額截至2012年底已達人民幣166.6億元,其中投入自有資金人民幣30.9億元,來自資本管理業務的包括管理費、利潤分成、房產開發管理費等在內的收入已達人民幣3.47億元。
2012年,復星相繼成立了復星保德信人壽和鼎睿再保險,與之前投資的永安財險一起初步構成了復星財險、壽險和再保險三駕馬車的保險產業平臺,截至去年底保險業務可投資資產為人民幣89億元和美元5.5億元。
為了實現保險資金投資,復星拿齊了三張保險牌照:財產險、壽險、再保險。與外界理解的巴菲特模式,即將浮存金化為己用不同,復星決定間接利用這部分投資資金。
資金模式轉變后,復星海外并購金額也開始向新紀錄攀升。梁信軍也不再滿足于小項目,他對1億到10億美元的項目興趣比較大。“由于歐美估值比較低,這種機會會系統性地存在。”今年收購以色列Alma Laser項目,即由復星保德信基金、美中互利和復星醫藥共同出資2.4億美元,交易金額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并購。
多年來,復星一直是業內公認的投資高手。從1994年至2011年18年間,復星所投資項目的IRR(內部收益率)均值達到了38%。如果復星投資所用的錢都是自己的,那么意味著復星每年的資產增長都超過30%,但即便是以這種速度自我積累,也無法支撐復星的國際化野心。
復星未來的方向就是要逐步轉成以保險為核心的投資集團。按照規劃的時間表,復星從直接投資的投資集團,逐步在未來七八年轉變成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投資集團,再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轉成以保險為核心的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