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程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屬于是語文課程教學的轉折點。雖然在教學模式上,依然遵循兒童教育,但是從教學內容的層次上顯然要有所提高,教學內容要更為深入具體。鑒于處于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會對語文教學內容文本、語言以及教師教學方向有所判斷,會對于課堂教學模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么在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采用“語趣”解讀的教學方法,能夠收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本文結合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有關語文教材,針對“語趣”解讀策略進行初探。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本解讀 語趣解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51-02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深刻認識到:隨著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高要求,我們教師也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相應地改變,以達到教學目標,并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是的,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讀文、學字和講故事,還要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對語文教學內容加以延伸,以促進小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而要達到以上目的,生動幽默,充滿“語趣”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小學教育中的一個有效途徑。所謂“語趣”,就是課堂上,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準確、流暢、豐富、生動、活潑,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文學性、哲理性,以明快的語言、風趣的講解對語文教學內容加以深化,讓小學生在有節奏的朗讀中感受閱讀之美,從中獲得無限的樂趣,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滲入到學生的意識當中。小學語文的“語趣”教學能夠達到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應用、觸類旁通的效果。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有關語文教材為例,初探“語趣”解讀策略。
一、解讀教材的“語趣”魅力
(一)體會繪畫解讀的趣味。中國的文字與繪畫存在著不解之緣。事實上,追溯到遠古時期,中國的文字就是從繪畫起步的。原始時期的人們為了傳達信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他們就會使用各種器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逐漸地,繪畫成為了通用的傳達信息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字從形成到經歷了各種轉化,形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文字。鑒于此,對于小學生的文字教學的時候,為了能夠加深其對于文字的印象,就可以將文字“象形化”。
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鳥的天堂》的時候,可以首先請一名小學生在黑板上畫出“鳥”一幅簡筆畫,然后,語文教師用一支彩色的比在“鳥”的簡筆畫中勾勒,此時,小學生就會透過“鳥”看到了教師從中勾勒出的文字。它就好像是鳥的骨架一樣,形成了鳥的基本形體。此時,就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中國漢字之美,可以用感性的方式來描繪。鳥兒會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是因為鳥兒有一雙翅膀。如果將這幅“鳥”圖形以更為簡單的方式進行勾勒,就會將“飛”字描繪出來。漢字是如此神奇,不得不讓人驚嘆中國文字的內在美感,正如中國的繪畫一樣,其中飽含著意向之美。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天生對于繪畫非常敏感的小學生從中領會了造字的樂趣,對文字的書寫加深印象,讓學生感覺到漢字是可以畫出來的。
對于鳥飛起來的樣子,也可以從《鳥的天堂》中有所體會。“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后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巴金在寫這篇作品的時候,其中對于鳥描繪更多的是表達了鳥的動態之美。鳥兒對于聲音的敏感,鳥兒的悅耳的歌聲,鳥兒飛出來又飛進葉叢中的伶俐和迅速,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身臨其境一般。通過這些表達,不但能夠讓小學生加深對于鳥的特性的認識,更能夠通過閱讀課文而領會鳥的各種特征,從而在腦海中留下了印跡。
(二)感受語言內涵的趣味。漢語言之美在于,其能夠通過豐富的表達方式令人感同身受,并耐人尋味。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拘泥于課文本身,也不可以將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強迫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來品味課文中的各種之美感,從而讓學生思想融入其中。
《蟋蟀的住宅》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將幾張蟋蟀的住宅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體會。蟋蟀的住宅看起來當然沒有我們人類的住宅好看,但卻是適合于它們生活的地方。本文當然不是要討論蟋蟀的住宅有多么的好,而是要思考,就是這樣的小小的昆蟲,竟然能夠承擔起如此“偉大”的工程,不得不令人佩服它那吃苦耐勞而又勤奮努力的精神。當小學生用欽佩的心理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相信一定會對于其中的語句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三)品味情誼之美的趣味。小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已經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別于幼兒園時期,但是從思維能力上依然維持在形象思維能力,加之兒童天性愛玩好動,并對于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并會發揮著豐富的想象力,因此當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聽語文教師講課的時候,很難于集中精力,而是通過所聽到的細枝末節而展開想象的翅膀,對于所聽所看添加了許多主觀的色彩。這就避免不了地給語文教師帶來很多課堂上的“意外”,不但打斷了語文教師的教學思維,甚至于造成課堂教學脈絡的中斷,而且還會引起教師的尷尬。為了讓學生懂得珍惜情誼,并認識到相互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從語文教學中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木偶》的故事,是被小學生們所喜愛的,主要是因為其中的故事情節令學生感受到小木偶受到了委屈而表示同情。在這節課的課堂設計上,可以請學生來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有趣的是,學生在表演的時候,都會有表情,而課文中的小木偶是不能有表情的。在學生從表演狀態中感受到樂趣的同時,也會深深地體會到小木偶的生活的不易,因此而令學生賦予同情之心。此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是小木偶,此時心里會是怎樣想的呢?”從學生的表達中,就可以了解他們思考的是什么,進而品味出結論:微笑是富于感染力的,是改善人際交往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藝術性的語言激發想象
激發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是引起其對于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讓小學生在語文的閱讀中體驗樂趣,就需要教師以引導的方式將小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將語文課文內容以藝術化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與小學生的興趣相吻合,讓小學生感受到其中所滲透中的情趣,從而提升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教學內容主觀藝術化。小學生對于事物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主觀的藝術化,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藝術化,并蘊含有豐富的語言情感表達,天生對事物敏感的小學生很容易與語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小學生也因此而快速地融入課堂情境當中,提升對于課堂情境的興趣。語文教師要主觀地將課文內容進行繪聲繪色地講解,讓情節引人入勝,讓小學生有深入其中的感覺,如身臨其境一般。這種想象力的激發,可以使小學生在在不知不覺中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產生認知,從而主動地、積極地思考相關問題。
(二)適時創造想象的空間。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適時地為學生創造產生想象力的條件。將課文的內容進行藝術的表達,讓小學生的想象力展開,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的教材中《觸摸春天》一課,在進行課程教學中,要握住本課的教學主旨為,讓小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貴,從而要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在熱愛生活的同時,還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投影出示本課堂中需要掌握的生字和生詞,“盲童”“弧線”“流暢”“飛翔”“繽紛”“裊裊”,并請小學生把這些詞模仿課文中的表達方式造句。《觸摸春天》的課文內容在語句的表達上極富美感,“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 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 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這些優美的語言讀起來極富韻律,而且對于春天的明麗增添了一縷人文的氣息,極其清新淡雅,但又耐人尋味,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時候,教師要將美貫穿其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感受春天自然美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課文的內涵。
三、文學化的語言增強情趣
為了讓小學生感受到語言的興趣,可以在文章的講解中增添一些文學色彩,以引導小學生感受到故事的深刻之處,通過增強閱讀課文的情趣,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擴展。
(一)把學生帶進童話世界。把小學生帶進美麗的童話世界當中,是他們樂意為之的活動,將語文教學以童話文學方式表達,可以讓小學生在無意識中步入文學的殿堂,從而促進思考潛力的發揮。妙添文學色彩以增強語言趣味,引導學生改變聽課模式,將小學生的天生好動和興趣取向在文學語言的引力下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講解增添童話的色彩。對小學生而言,童話就是屬于他們的世界,在課文的講解中增添童話的文學色彩,能夠激發其小學生的想象力,并從興趣出發來體會語文教師的文學性語言。文學性中滲透著語言的感染力,并從中體會到生活的哲理,這也是小學“語趣”教學的目標。《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很受小學生喜愛。其故事的大概內容是,一群孩子在花園里面玩,那種歡樂遭到了巨人的嫉妒,于是就在花園的周圍筑起了很高的墻,不讓孩子們在花園里面玩。花園里面花開花落,沒有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變得死氣沉沉。巨人不得要領,后來還是在小男孩的提醒下,才領悟到其中道理。圍墻被拆除之后,漂亮的小花園中又呈現出了孩子們的笑聲。
課文的內容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也是容易受到感染的。讓小學生親自參與到角色表演當中,從中體會到幸福的樂趣的同時,還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與此同時,教師將本課學習的生字“冷酷”“拆除”“臉頰”“鮮花凋謝”寫在黑板上,并帶領學生齊聲朗讀。
四、生活情趣中引導思維
學生都喜歡動物,雖然動物不會如人一樣地思考問題,但是他們豐富的表情會影響著學生的情趣。小動物的感染力足以能夠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并在極力渲染的氣氛中讓他們浸潤其中。每一種動物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它們通過自己的方法表達出來,豐富而有趣,而語文教師在講授與動物有關的語文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小學生模仿一下小動物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并猜一猜動物語言表達,各種豐富的表情會激發起小學生的情趣。
(一)表情表達自己的情感。小動物都會用豐富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憨態可掬,或者活潑靈力。語文教學對于動物內容的講解,以情境描繪的語言引導學生模仿、猜測,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小學生的興趣。在閱讀講解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并適當地請小學生來描繪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案例,委婉動聽的文章內容,讓學生時而自言自語,時而與共同聽故事的人討論等,將自己的意識完全投入到故事的世界當中,讓自己的思維能夠更為流暢,這樣的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天生與動物存在著親近感,教師在相關課文的講解上,盡量將話語權讓給學生,以他們豐富的語言表達來激發起小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情感,并產生極高的興趣。小學生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貓》是老舍筆下的一篇文章。相信每一位小學生對于貓的一舉一動都不會陌生,但是對于貓的描繪,老舍卻表達得惟妙惟肖,使小學生對于貓又有了新的認識,并重新定位。貓的性格很古怪,孤單、貪玩、膽小等等是它所留給人的印象,但是貓還有很多可愛并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教師可以請小學生根據老舍的描繪來說一說。比如,貓很是調皮可愛,愛清潔,是充滿靈性的小動物;貓很有耐心,否則它是不會捉到老鼠的。講授《貓》這篇文章,讓小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時,也會以邏輯思維的方式來思考貓被表象所掩蓋的內在性格。
綜上所述,小學人教版四年級語文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就已經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能夠接受教材內容的同時,感受其中的美感。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些都是基于主觀思維而描繪出來的內心世界,而他們自己則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這個世界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語趣”解讀時,首先要讓自己走進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所塑造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再將這些都融合到語文的課堂教學內容當中,與小學生達成意向上的共知,從而引導小學生觸摸中國漢語言文化,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下體會生命之情趣……
參考文獻:
[1]張輝.小學語文教材語趣解讀策略例談[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2(06).
[2]邱園園.語文教材文本解讀策略的歷史演進[D].魯東大學,2013.
[3]李靜.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1(08).
[4]王芳雪.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祖國·教育版,2013(02).
[5]田建忠.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淺析[J].現代教育探索,2009(12).
[6]崔秀彥.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
[7]徐鳳仙.小學語文問題導學研究初探[J].新課程(中),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