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47-02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課堂時間有限,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教育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是課堂生成的前提,是課堂教學的體現,是教師教育思想的體現,是學習交流的橋梁。尤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妙口生花,構建和諧的課堂,不僅是對各個學習環節和內容的一種引導,更是讓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語文課堂的語言包括教學語言、提問語言、評價語言等,下面我就語文課堂語言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語言要形象有趣
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規范、形象、有趣、富有激勵性。規范是最起碼的要求,富有激勵性主要是在評價語言上,這里先談談教學語言的形象、有趣。
著名教育藝術演講家李燕杰教授曾經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要繪聲繪色,要細致刻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成風趣。特級教師于漪講朱自清先生的《春》,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話,繪聲繪色,有景有情,使教學語言就格外的形象和精彩。
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高中語文必修一《勾踐滅吳》這一課,文章很長,也比較枯燥。其中有這樣一段:
“將娩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講到這時,老師突然問:“為什么生男與生女的獎勵不一樣?”生答“重男輕女”。老師接著問:“獎勵的區別在哪?”生答“一狗一豬”,問“為什么如此不同?”生答“狗比豬好”“狗肉比豬肉好吃”“吃狗肉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見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于是老師高呼:“同學們,努力學習吧,為了考上名牌大學,為了每天都有狗肉吃而努力奮斗!”。
二、課堂提問語言要富有啟發性
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被運用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而并不是將知識直接送給學生。有時,進行語文復習時,書本上有現成的答案,學生則能夠很容易找到,而由此引申出來的深意或許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時就會答非所問。老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打開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嘗示成功帶給他們的喜悅。對于提問,教師課前就要深入地鉆研教材,在弄清問題實質的前提下,緊緊圍繞著這個中心,針對重點難點這幾個大的方面,著重地設計幾個關鍵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如在教授《祝福》一文,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小說寫了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可文中卻以“祝福”為題,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學生聽后自然會急于想知道為什么,到書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就從開篇的提問中很好地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看后可以了解到小說的全篇情節是圍繞魯四老爺家的四次“祝福”而展開的,故事情節集中,結構緊密,使主題思想更加的集中,并且能夠了解到作者以“祝福”為題的用意。
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教師必須記住的一條原則是:所提的問題必須緊扣課文的重點、難點,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課堂評價的語言應具有激勵性
激勵性評價是目前存在于課堂教學中最普遍的評價語言,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式。《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后的結果與成效,更要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學生有了興趣與自信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讓課堂變得有生機。教師的評價甚至會在學生心中引起波瀾,短則影響一節課的情趣,長則影響一生,這就更顯得教師用激勵性評價語言的必要性。
當然,激勵性的課堂評價語言,對中學生而言,絕不是說一味地鼓勵,而是要增強學生自我意識,幫助學生不斷地自我提高自身素質,磨練自身意志,培養自身修養,完善自己,完善其主體人格。不同于小學生,對中學生的激勵評價需要講究技巧方法。
課堂上教師進行口頭評價,評價的內容要全面而有側重,既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也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既要關注知識性目標,又要關注技能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課前把這篇課文的相關材料發給學生,學生自我備課,課堂自我學習,自我討論發言,記得課上一個學生深思后發問:“‘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中詩人為什么寫雞和狗,而不寫牛和馬呢?”這一發問,看似細微的小問題,其實它直通題旨,揭示了隱者的文化內蘊,因而引起了全體學生和老師的注意。生、生與師、生之間展開了熱烈的對話,最后大家統一了意見,認為寫“雞鳴、狗吠”更能體現田園生活的安逸、閑適;寫“牛鳴、馬嘶”則表現出一種農家的緊張、繁忙,與陶詩的主題、基調不符。
總之,要把教師的意圖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向導。學生在語文課上是否能夠精力集中、思路活躍、獨立思考并且善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就要看語文教師能否把教學意圖轉變成學生的行動。語文教師妙口生花,才能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通過師生互動,才能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啟發性,建構起有活力的有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學而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