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師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知識是思維活動的果實,又是思維活動的工具。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思維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44-01
小學數學作為孩子的基礎教育,其要求著數學教師要建立健全的數學教育理論與方法。貫徹落實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自己對學生教育工作上的成就感與責任感,那么如何實行呢?下面,我就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這個話題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
一、教案設計要情境化
教案設計是教學的第一步,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就是要在教案設計上下功夫。要做好這一點,需要小學教師在教案設計上情境化,所謂教案設計情境化,就是教案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審美需求、愛好需要等各方面的需要。如果具備了這一點,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在講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做如下情境化的教學設計。一是收集人民幣1分、5分、1元(紙幣和硬幣)、5元、10元、20元、100元各一張圖片,把這些圖片放在PPT中。二是給每一張圖片配備語音,通過圖片自我介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面值。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授課。首先讓學生在腦海里想一想人民幣是什么樣子。其次,讓學生回答自己想到的人民幣的樣子。再次,用PPT分別展示每一張圖片,并讓學生回答每一張的面值是多少。最后,教師操作,通過語音的方式告訴學生答案。
由此可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都處于情境化的氛圍之中,在這種教案設計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圖片和語音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了知識,因此,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了。
二、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
(1)保留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的確培育出許多的數學人才,但是終究還是泯滅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與能力。教育的轉型對社會的轉型具有重要影響,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師要樹立創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主動的質疑和提問,積極幫助學生解決不理解的問題,使學生領略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能力,關注學生進行創新與發展。
(2)學會合作。未來的社會發展要求學生們不但要具有競爭意識,更要具有合作生存和合作發展的意識。為了培養新世紀人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同時合作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小學課堂是老師、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數學知識與思想的場所, 教師的指引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保障。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同桌或者小組為單位,根據學習目標,相互交流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數學知識、完善自己對數學的理解與認識。從而使學生的性格在與同學交流與合作中得到提升,個性得到激發,集思廣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扎實做習題,培養思維邏輯性
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教師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既符合數學的科目特點,還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需要依賴于直觀材料,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同時要使學生具有準確豐富的知識,就必須用合乎邏輯語言的指引。最后學生的大腦借助于語言,對感知的事物去正確的判斷,抽象感悟出本質特征。
每位數學教師都肩負著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性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對學生加以鍛煉和培養。例如:小學生都要學習的乘法口訣。在計算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基礎上,練習背誦的速度。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意抓好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每天用一定的時間去進行一次速度的練習,教師可以說出乘法口訣的前半句,讓學生的思維都處于積極回應的狀態。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當時刻注重知識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的解題思路。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在學生做練習題的時候,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會做,還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計算過程和解題思路,然后教師再對學生所講述的思維過程給予肯定或者糾正。這樣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
長此以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有了很大的幫助,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斷得到改善,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更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極好的響應了新課改的號召。
參考文獻:
蔣世雷、傅玉蓉.《小學數學學習策略》教材實踐對學生學會學習數學的影響實驗報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