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一文觀點獨特新穎,提出了反傳統的翻譯理論,在西方翻譯理論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本文對其文章中與譯者的任務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譯者的任務是使譯作忠實于原作的本質(即精神或內涵),并在必要時通過注釋等手段對譯作進行補充說明,使譯作讀者在領悟原作本質的同時,也能很好的了解原語文化。
【關鍵詞】本雅明《譯者的任務》譯者的任務原作本質讀者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17-01
本雅明是20世紀德國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他于1923年撰寫的《譯者的任務》是為自己所翻譯的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詩集《巴黎風貌》而寫的一篇序言。這篇文章雖然用詞艱澀,內容深奧,但由于其中的觀點獨特新穎,對傳統的翻譯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在西方翻譯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保羅·德·曼甚至聲稱:“如果還沒有對本雅明這篇文章有所闡述,你就是無知之輩。”[1]本雅明這篇文章涉及翻譯的諸多理論問題,其中包括原作的可譯性,原作與譯作之間的關系,純語言,譯者的任務等等,本文則試著從與譯者的任務方面相關的問題進行闡述。
翻譯之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翻譯中唯一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譯者更是很難做到“忠美兩全”。首先,忠實與自由是翻譯的老問題。諸多傳統翻譯理論中大多數是以“忠實”為首要標準,認為翻譯即是對原文的忠實復制。但是即使譯者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對原文進行絕對忠實的翻譯,因為即使是再好的譯本,也無法避免原作在音、形、義等方面或多或少的流失。同時,為著切合譯語的習慣,譯文要自然流暢,譯文要自由,就得展示原文的不穩定,即是語言的不穩性。所以如果把寫作比作成自由舞蹈,翻譯就是戴著手銬腳鐐在跳舞,而且還要跳得優美。[2]另外,譯者一直以來都被賦予了雙重職責——“一仆侍二主”,但這“二主”孰輕孰重?或是如本雅明所提出的像“從來沒有哪一首詩是為讀者而作,從來沒有哪一幅畫是為觀賞家而畫,也從沒有哪首交響樂是為聽眾而譜寫”那樣,譯者在翻譯時也并不用考慮讀者的意見呢?[3]
在《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本雅明提出:“譯者的任務是在譯作的語言里創造出原作的回聲”。 他在文中暗示:忠實于原作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要求。他認為譯者不是去復制原作,而是“和諧地”對原作的語言進行補充,對原作進行“改變和更新”,只有這樣“原作的生命之花在譯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也是最繁盛的開放,這種不斷的更新使原作青春常駐”。 [3]這里我們可以把“原作的回聲”理解為原作的本質或精神,即忠實于原作,并不是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而是原作的形式、風格以及內在含義或精神。本雅明認為譯者與原文在內容上無關,只是語言與語言之間的關系,譯者的任務不是發表見解,傳達內容,或單純地交流意義,而是力圖說明語言間的一種親和性,即促進實現各種語言一切互補的意指集合——純語言。因此譯者應利用語言之間的差異,把潛藏在原作中,但原語無法表達的意念在譯作里盡量的展現出來,并且譯者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永恒生命并置身于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才會使原作達到一個更高、更純凈的非語言境界。
由此可見,譯者的任務是要使譯作忠實地表達出原作的本質內容,通過翻譯呈現原作所負載的思想文化內涵,這就要求譯者能正確理解原作,即譯者對原作的理解直接影響到譯文的面貌。然而,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各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文化氛圍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易于使譯者在認識上產生偏離,導致對同一語言所指的不同理解。通常譯本在質量上達不到原作,就是由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面對語言和文化雙重障礙的時候,對原作分析不太正確,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也缺乏出神入化的能力:有時譯者為了追求流暢、優美,以致于脫離了原文的宗旨;或者譯者對原文進行大膽意譯和再創造,既未能“忠實”于原文的本質,又犧牲了原語中的文化附載信息。所以譯者必須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把握作品的內涵和意境,同時要提高外語水平。
除了要忠實地表達出原作的本質內容之外,難到真如本雅明所提出來的那樣,譯者在翻譯時不用顧及讀者的的意見嗎?譯本如果不能很好被讀者理解的話,翻譯則無法達到其溝通的目的,譯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因為譯者承擔的不僅僅是翻譯原作的簡單任務,而是承擔著傳輸文化,促進交流,促進世界融合的巨大使命。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所以譯者在翻譯時,還需要預料翻譯過程中讀者難以接受的部分,思考如何讓讀者最大程度地理解作者的意圖。這就要求他們必須熟悉原語的特點及文化,了解原語所在國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還要了解原語與譯語的差異。譯者應積極參與到對原作的闡釋活動中,必要時可以通過注釋等方式把原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傳達給譯本讀者,讓譯文讀者通過閱讀來了解異域文化,而不應抹去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差異。
綜上所述,譯者的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的。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忠實于原作的本質,還應考慮到讀者是否能完全理解譯作。這就要求譯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擴大自己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在翻譯過程中拓寬思路,揚長避短,發揮譯語優勢,反復琢磨,認真推敲,必要時可以采取創造性的變通補償手段注釋等以求得原作本質或其他方面效果的保全,力求將譯作做到盡善盡美。
參考文獻:
[1]Man, Paulde. 1983. Walter Benjamin?蒺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Joseph Graham(Ed.) 1986.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r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sta Press.
[2]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
[3]范志堅.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1(2006):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