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存在著教學與生活脫節等眾多問題。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與語文是緊緊相通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激情,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中適應生活,達到生活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42-01
生活是學習的來源,也是學習的目標,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置于現實生活之中,激發學生參與活動,轉化為學生的自我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達到生活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化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化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化的書本是死書本。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應注重開發本地的教育資源,積極探索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途徑,使教學與生活相融合。
一、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語文教學與生活嚴重脫節。當前,農村學校語文教學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不會做到生活的遷移。例如有語文教師在教學《搭石》這一課時,在課堂上費勁力氣跟學生解釋搭石的形狀和作用,殊不知搭石在農村是一種很常見的景物,是學生經常在接觸并且使用的,老師越解釋,學生越糊涂,這樣的教學就很難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師重讀輕寫,學生不會表達。有的教師重讀輕寫,沒有領悟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只要求學生學好課本上知識,缺乏經常進行練筆。再加上農村沒有圖書館、閱覽室,也很少有開放的社區閱覽場所,學生的閱讀量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學生有想法要表達,但因沒有積累豐富的詞匯,沒學到一定的寫作方法、技巧,所以往往有情不會表達,也表達不了。
(三)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創意不能發揮。農村學校教師由于培訓機會不多,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創新,往往遵循自己的教學經驗,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例如有位語文教師批改一道練習:雪花飄下來,像什么?學生有的說像白云,有的說像落葉,有一位學生填了像蝴蝶,結果被老師打了鮮紅的叉,原因是與標準答案不符,這不利于學生幼小的創新心。其實,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并沒有本質的不同,是都有創造力的,只是由于后天環境的影響,教師的某些刻板的教學方法否定了他們的創意,以及農村學生鍛煉的機會少,久而久之,往往造成膽小、自卑的心理,他們的創造性就隨之減少。
(四)只注重德育說教,忽視能力培養。教語文要結合文本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文本中有著很多涉及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生活樸素的作風的文章??刹糠纸處煂ξ闹械牡掠枷肴狈θ胬斫夂驼莆眨霈F過分注重形式的現象。如在作文教學中,寫老師則輔導學生寫“老師帶病上課、忘我工作”,寫英雄必須是“舍己救人”等。這樣的作文教學不能很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心理,從而造成學生寫作程序化,不會觀察身邊的事物,作文也很少有真實的生活內容。
正是農村教學資源的不豐富,導致學生缺乏溝通,協作精神差,學習興趣低,再加上部分教師缺乏課程開放意識,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一些公式化的語文知識,面對當今的應試教育,教師教得死,學生學得死。因而,教育專家、學者,甚至眾多的學生家長,都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狀表示了極大的憂慮。
二、開拓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豐富的大自然,社區大環境,傳統的文化活動,甚至淳樸的家庭生活都是語文教育的資源。教師應深入研究并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積極創設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創造開放的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各種渠道的活動機會,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廣泛閱讀書籍雜志,積累豐富語文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廣泛地閱讀各種各樣的書和雜志,有利于能寫出好文章。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遨游書海,汲取豐富生動的語言,在閱讀時把優美詞句、語段摘錄下來,并盡可能背下來。通過長期積累,學生的寫作便得心應手了。
(二)運用農村生活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些農村生活背景,都是語文學習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各種綜合性活動,如春游、秋游,重陽節慰問老人、登高比賽。在春節前夕組織學生編寫春聯互相贈送,還可以組織學生上街找錯別字,等等。這些富有生活化的語文學習把學生帶進愉快的學習樂園,并拓展語文閱讀的空間,激發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演繹農村家庭生活,體驗語文的情感性。家庭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學生的家庭教師。家庭文藝活動、讀書活動、生活趣事,這些都是語文資源。在這方面家長應發揮自身的作用,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背誦好句好段,可以使家長朗讀孩子聽,也可以一起收看、收聽電視廣播散文,或者聽老人講故事。家庭中的親情、真情,演繹生活本性,學生在這豐富的情感氛圍當中觀察和實踐、思考和感悟,同樣會使自身的知識、能力獲得提升。
(四)利用本地名人資源,開拓語文價值意義。
三、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提出問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作為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努力創新教學方法,以有效的策略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對于教材中提供的主題,教師也應根據相關文本的特點,通過情景創設進行引導后再出示文中的主題。如通過家鄉水污染、家鄉空氣污染、社區綠化、人們環保意識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后再出示文中有關環境保護的主題。當學生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然會積極開展研究,所取得效果也是好的。
(二)引導啟發,共同感受。教師熱情洋溢的鼓舞,對學生學習語文會產生極大的鼓勵。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共同探討學生親見、親聞、親歷的事,和學生一起觀看大型體育比賽,觀看國家重大慶典活動;一起關注國內外重要新聞,并談談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生活,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語文素養。教師發現學生作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語段,用波浪線標示出來,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對寫作建立信心。還可以與學生一起修改作文,以及將優秀的習作去投稿,享受被發表的成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學生們的寫作信心會不斷增強,寫作水平也會不斷進步。這樣的作文教學就達到了真正的成功。
總之,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只有走“生活化”道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緊密聯系農村生活實際,實現資源整合和共享,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和創造激情,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農村學校的學生也才能真正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