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師生存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教師學習,對于提升教師素質,改善教師生存狀態,實現教師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教師學習行為并非僅僅指其職后的學習與培養,也包括職前的學習和鍛煉。本文對目前教師職前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以期幫助教師順利、充實地度過職前學習階段。
【關鍵詞】教師職前學習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87-02
職前學習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相對于在職培訓和職后進修而言,教師的職前學習趨于淡化。職前學習是在師范生培養階段之上,進一步完善教師的學識水平,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平臺來提升自身專業引領能力,積累豐富的從業經驗,盡早適應和熟悉職業特性,完成角色轉變。新課程背景下的職前學習,在反思實踐環節,主觀能動取向以及理念跟進方面的重視程度需亟待提升。實踐中總結經驗,讓反思實踐成為教師職業的習慣;自主研究學習,讓職前學習從空泛走向實在;追蹤先進教育理念,讓學習主體深入領會并內化其精神內涵。眾所周知,人才的培養需要先進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優秀的教師。因此,職前學習不僅是教師自我更新的現實需求,更成為教師未來發展的深厚積淀。
一、針對教師職前學習的幾點思考
一些人把新教師在入職期間的諸種不適現象歸因于其經驗不足亦或實踐能力的缺乏等等,當然,這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更深層次卻在于教師自身的主體性因素。教師是職前學習的主體,主體的學習方式與策略,意識與理念在職前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下面,筆者主要從教師職前學習的主體性視角提出以下思考。
(一)反思與實踐的弱化
反思性實踐對教師的職前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基于實踐基礎上的自我反思既是對實踐的有效審視,強調行動與思考之間的共生互補關系,同時也是教師突破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的思維定勢,生成智慧創造力的過程。教師職前階段的成長是經驗基礎上的反思使然,不少教師在職前學習的過程中將反思與實踐孤立地看待,沒有系統地進行思考重組并追蹤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致使反思與實踐相割裂。反思性實踐是集反思與實踐于一個有機整體,從而達到二者的互動整合。
另外,職前學習中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聯系的不夠緊密,主要表現為教師在理論上投入過多,忽視了實踐性知識的重要性。實踐性知識的獲得需要激發探索的熱情,現場切身體驗,才會創生實踐的智慧。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積累豐富知識經驗,催生反思意識更值得推崇。目前,由于實踐方式單一化對教師學習途徑的限制也難以改善實踐視域下的反思效果。因此,打造多元交流平臺,超越模式束縛,探尋務實高效的實踐方式還需深入研究。
(二)主觀能動意識的缺失
大部分教師在職前學習過程中能夠關注以前做學生時積淀下來的經驗,然而師范生期間的學徒觀察和體驗模仿并不意味著在職前過渡期主動學習鉆研的求知態度失去了意義,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動力的直接體現,它決定著教師學習的方向,影響著學習的質量;具備堅強的意志力是教師戰勝惰性,克服困難,自信自勉的內心狀態;自我監控學習進程,合理建構知識體系,適時調整學習策略,能夠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許多研究表明,教師對職前學習的目標規劃不明,缺乏探索的動力,學習效率低下,有時也伴隨著學習倦怠情緒的產生。凡此種種導致教師沒有專心投入職前學習,不能熟練地駕馭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
當前,教師在自上而下的硬性任務要求下,外部的學習壓力加劇了教師“工具化”的學習負擔,造成職前學習急功近利的心態,進而導致教師在發現問題意識驅動下的自主學習現象越來越少。淡漠了主體的情感投入,缺失了主體自主自覺的學習意愿,創造性的水準便無從談起。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將不利于職前教師學養魅力的塑造,缺少自發性,層次性和針對性,背離了職前學習增進教師自動自能,全心參與的精神初衷。
(三)教育理念的滯后
師范院校的培養對象主要是為中小學教育提供師資資源,這從客觀上要求廣大職前教師切實關注前沿教育動態,及時更新教育思想,全面轉變教育觀念,同時,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潛心研究也尤為重要。限于高校課程與學時的設置安排,師范生并未深入吃透新課程的理念實質,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育觀念仍占主導地位,對基礎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主體教育、開放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重視不夠,教育理念滯后于前沿發展動態。
職前學習主體往往從理論到理論,從學科到學科,未能出色地完成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轉變。這與新課程強調密切與生活和時代聯系的方向以及倡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的要求不相適應。思想決定行動,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缺失先進的教育理念就會與基礎教育的實施相脫離,也對素質教育的貫徹提出了挑戰。此外,相對于專業能力的重視程度來說,職前教師在與人交往的智慧認知,管理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還較為薄弱,有待不斷提升認識。
二、改進教師職前學習的相關建議
教師的職前學習是終身教育理念延伸至職前階段的有效體現。該階段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預備期不僅是教師主動參與,傾心學習,尋求啟發的體驗過程,同時也是對優秀教育理念的吸納,自我設計與定位的塑造過程。筆者基于教師職前學習的現實思考,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一)提升反思意識,以反思促實踐
反思實踐是職前教師將教育知識轉化為教育能力的實踐取向。實踐經驗之上的反思學習變革了傳統意義上囿于因循理論夯實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了職業適應的思維方式,真正提升反思意識對教師來說才是“學以致用,以學促用”的深刻詮釋。教師在職前學習的過程中應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活動,以科研任務作為學習的載體,在理論與實踐的交織中培養學術合作意識和科研思維能力,為教師今后的專業發展之路做好準備和鋪墊。
通過反思促進實踐既是職前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終目的。在反思中感受什么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在反思中養成觀察、分析、研究教學的習慣,最后在實踐中體悟自己對教學的理解和創生。“反思——實踐”是一種回顧的思考過程,指導應用的過程,促進了職前教師的成長,實現了在過程中體驗、在思考中品味收獲,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新思潮。
(二)修正學習動機,由“他主”到“自主”
教師職前學習的質量與其內生意愿密切關聯。只有當職前學習的動機由外部強化轉變為內在自覺時,教師主動參與的熱情才能徹底得到激發,便于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職前學習主體應自覺明確學習目標和研究任務,自我規劃與調控,如此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將會使其體驗到學有所悟的認識升華,從而感悟教師職業的幸福和價值。
教師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通過閱讀性學習、網絡遠程教育、教育觀摩與考察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豐富自身的學識儲備,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基于自我導向的學習理念視角下,職前教師可以主動對學生進行調查訪談;主動去比較不同版本教材以利于對其創造性地使用;主動研究不同教師的講授風格并觀察其效果等等。通過不同的內容和途徑拓寬學習視野,擴大學習自由度,潛移默化地促進教師職業教養的提高。
(三)關注教育改革動態,對課改再研析
“在學習中轉變觀念,在研究中轉變行為,自覺實踐新理念”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在職前階段的奮斗目標。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科學地總結教學經驗,使之上升為教學理論。面對當前的教育改革進展,職前教師應密切關注,特別是現代教學觀念下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活動,動態地觀察、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有效促成師生的愉快合作,同步發展。
事實上,理論鉆研和實踐探索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師職前學習的品質,牢固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闊創新思路。創造性思維在教師間同科互動,同伴互助的學習模式中,更利于激發切磋交流教育信息的動力效能,引領教師共同尋求、深入研析新課程的理念精髓,把握新課程目標所倡導的教育準則。組建學習共同體可以給職前教師提供更多機會與在職教師、專家學者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傳播課程、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帶動全員共同成長。職前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努力優化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力,不斷突破專業發展階段,從而保持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社會的快速變遷加劇了知識激增的變化頻率,新形勢下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學習力,才能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生存的競爭引發學習的革命,職前學習階段教師不能低估在實踐中自主學習的效果,忽視深度反思的力量,因為實踐是能力生成的泉源。現如今,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學習,職前教師更要對新理念、新知識持敏感態度,充分吸取先進的養料,在學習中提升全面素養,升華專業成長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呂洪波.教師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王鳳秋,馬洪麗.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職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
[3]李志厚.論教師學習的基本追求[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4).
[4]孫德芳.從外源到內生:教師學習方式的變革[J].人民教育,2010(19).
[5]樊香蘭,孟旭.教師個體學習力:意蘊與訴求[J].中國教育學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