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目前內蒙古地區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提出并實踐了基于網絡多媒體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并介紹了教學改革具體內容和一系列教學改革成果,以期為新形勢下我區普通高校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大學英語 網絡多媒體分級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行動研究理念的西部高校大學外語教師職業發展研究”(2013B127);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改項目“大學英語高級視聽說拓展課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11045);內蒙古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師話語研究”(SK201211)的主要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96-02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地位日益突顯。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界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教育的發展和變革” [1]。 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對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理念的更新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信息技術、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以下突出的問題:課程設置不合理, 仍然把單純的語言技能教學放在首位,英語課堂人數通常達到了80人以上,教學效果及質量難以達到新一輪教育部的教學培養目標的要求,即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2];教學手段僵化,仍然沿用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語言教學的效果,大部分高校沒有全面鋪開網絡多媒體教學和自主學習模式;由于西部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或不發達的地區,學生英語水平層次不齊,聽說能力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基于存在的這些問題,本研究實踐探討了基于網絡多媒體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模式,側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這對推動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基于網絡多媒體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設計
1.1改革目標
本研究以內蒙古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為例。2011年,內蒙古工業大學在以往分級教學改革成果上,進一步展開多媒體網絡分級教學改革模式,具體改革目標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手段,完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和手段,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與質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較高的綜合文化素養,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
1.2改革內容
1.2.1實施多媒體網絡分層次分課型教學模式
根據英語水平不同,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在全校大學英語課堂中提出了“讀寫+聽說+網絡”(2+1+1)三位一體的多媒體網絡分層次分課型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開設視聽說、讀寫譯和網絡自主學習課程;在第二階段開設實用英語寫作、英美文化、高級英語聽力等專業課程;在第三階段開設中西方文化比較、英美國家概況等多媒體知識拓展課程。層次分級與課程內容設置,見表1。
表1多媒體網絡分層次分課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1.2.2逐漸完善網絡課程的建設
自改革以來,內蒙古工業大學投入使用了交互型網絡實驗室中心2間,總計168座。另有數字媒體資源中心一間,語音室2間。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實現了所有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多功能網絡教室36學時/周,為學生提供語言能力操練的環境,自主學習人數近2600人,平均使用率達85%。學生可以隨時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真正體驗到以“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為輔的學習樂趣。
1.2.3完善第二課堂建設
將第二課堂建設納入教學管理范疇,使之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增加、改善科大英語廣播電臺的播出欄目和播出內容。每周五晚上舉辦“英語角”活動, 活動主要以辯論、主題討論、自由交流等形式展開。每學期具有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為學生進行每周一次的“教授助你成才”講座。每年舉行“學風杯”英語演講比賽。每年6月份舉行為期兩周的校園“英語節”活動,包括英文歌曲大賽,話劇表演等,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及交流的平臺。
1.2.4應用教育技術輔助教學(CALL: Computer?鄄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全面推行計算機網絡英語考試和英語口語考試。教師通過計算機輔助測試(12級CAT測試)系統可以掌握學生自主學習進度。這些測試形式充分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對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反撥效應,突出能力測評, 適應發展的需要,使之切實向能力考試方向轉變。
1.2.5實行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多樣化的形成性評估手段強調統一部署和個性化教學相結合,從根本上起到了對學生的督促作用,強化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其更加注重日常學習的積累及表現,也使教師擁有更多自主權,從而為調整教學方法及手段提供了依據[3]。具體方法為:終結性評估即期末卷面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卷面題型主要參照國家四、六級考試題型,能夠真實有效地檢測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所取得的成績并能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性評估即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具體分值為:口語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學生每節聽說課以及口語測試的表現是口語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根據統一要求,教師批改學生書面作業每學期不得少于5次,占總評成績的10%(翻譯或作文,作文數不得少于3次);月考(卷面形式)主要測試聽力或寫作能力,占總評成績的20%;讀寫和聽說課堂表現各5分,占總評成績的10%(依據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回答問題的準確程度賦予分值);網絡自主學習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以自主學習進度、完成情況、課程達標等指標評價網絡自主學習成績。
2.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實踐成效
2.1教學理念進一步更新
課題組倡導并努力體驗“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多媒體、網絡、現代信息技術交互活動相結合的復合式教學手段,注重發揮了課堂教學重情感交流和師生互動的長處,又充分利用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優勢,便于學生進行聽說自主學習。
2.2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在全校教學督導專家組隨機聽課中,大學英語教師總體印象優;學生對大學英語任課教師評教結果優良,受到學校教務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學質量督導專家組的一致好評。課題組成立以來,有2位教師獲得“自治區教學名師”稱號;2位教師獲內蒙古教育廳頒發的優秀課題成果二等獎;1位教師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NECCS)指導教師特等獎;1位教師獲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技藝大賽內蒙古賽區一等獎、全國總決賽三等獎;1位教師首屆“外研社杯”全國英語寫作大賽指導教師三等獎。
2.3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明顯提高
實施教改后學生在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通過率升高。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內蒙古工業大學“學風杯”英語口語比賽以及英語節、英語角等系列活動,取得很好的成績。教改以來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3名、一等獎13名、二等獎44名、三等獎203名。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尤其是學生的聽說能力。
2.4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加強
課題組積極實踐信息化教學“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核心思想。學生在網絡教室學習環境下,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學習培養方法與實施措施具體表現為學生可通過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將枯燥、被動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的主動學習;網絡+輔導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 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提高;通過作業檢查及教學網絡平臺的監督體系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進度情況實施監控,確保學生的學習時間及效率。
3.存在不足與建議
盡管網絡自主性學習具有強大的網絡平臺和豐富的網絡信息庫資源的支持,但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主要不是取決于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而是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內驅力的強弱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網絡自主學習應在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越性的同時,著重培養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和協調好新的“人機關系”,讓物質的優越性于人的主觀能動性能更好地結合,使網絡自主學習真正成為網絡“自足”學習。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對各種網絡學習策略的探討不夠成熟,也未能做到詳盡的細化和具體的回歸分析;其次,本研究樣本偏小,學生只局限于內蒙古工業大學,其他院校的學生并未涉及;再次,調查沒有考慮諸如興趣、焦慮等情感因素對網絡學習策略的影響,也未進行測試對象年級變化的跟蹤調查。建議進一步調查研究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學習者的學習內驅力的強弱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的關系;
2)“人機關系”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起什么樣的作用;
3)網絡自主學習如何能夠真正成為網絡“自足”學習。
針對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教學所面臨的問題,課題組實施的基于網絡多媒體的分層次教學改革已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果。不同層次的班級選用難易不同程度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堅持輸入、攝入、輸出全面兼顧、平衡發展的原則,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讀寫+聽說+網絡”(2+1+1)的教學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語言輸入,又合理發揮了教師在課堂中不可替代的組織、管理和監督等重要作用。迄今為止,教學改革覆蓋面廣、受益學生人數多。此教學模式可以帶動西部地區更多的兄弟院校,對新形勢下西部地區普通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堯學. 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總體思路[J]. 外語界, 2008,(5): 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 北京:清華出版社,2007.
[3]鄧穎玲,白解紅.基于網絡的英語視聽說合作學習策略研究與實踐[J].外語教學, 2008,(3):6.
作者簡介:苗鳳波(1980-),女,內蒙古興安盟人,講師,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及英語教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