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它的存在是我國未來工業水平發展的重要保證。但是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時間較短,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而言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暴露出了較多問題。尤其是在教育教學模式上,還有很多改進的地方。近些年高職院校普遍招生比較困難,而且長期以來所招收的學生基礎較差,素質較低。這對于我國工業應用型人才的發展非常不利。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是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產物,而且在很多國家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產學合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夠提高學校辦學實力,同時又能夠給學生就業提前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25-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制度有著非常大的發展,這對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來說幫助很大。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正面臨著招生規模萎縮,招生質量提升不上去等多種問題。縱觀國內外優秀的高職教育模式,產學合作是一個關鍵因素。本文對當前高職教育產學合作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旨在能夠為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改革創新建議。
1.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在實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概括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學合作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產學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踐過程來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直接過渡”,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在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實習,來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術,適應實際生產過程。學校要讓學生有機會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實習實踐,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自身優勢以及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規劃。然而,當前很多學校只是把產學合作教育看作一個教學內容,而學生也把企業實習實踐看作是一門課程,參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學業。
(2)產學合作教育環境與條件不夠完善
“定向培養”是當前產學合作教育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就是說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聯合定向培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專門學習某些技術,以便畢業時能夠直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但是目前的產學合作教育,企業很少參與到這些定向生的在校培養過程,甚至于這些定向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也很少能夠得到企業負責人以及技術人員的指導與監督。長期下去,學校難以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企業不愿意接受與學校聯合培養的學生。此外由于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限制,緊靠每年所收取的費用來豐富學校的硬件設施非常困難,學生在學校難以得到充分的工程實踐,教師只能夠教授學生技術理論知識。政府沒有給與充分的支持,企業為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所提供的支持不足。
(3)產學合作教育深度、廣度不夠
當前產學合作教育大多還處于“基本層面合作”,也就是說在合作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企業的作用只是單一的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或實踐場所,對于學生培養其他環節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合作的企業基本不參與到學生教學計劃的制定當中,完全由學校單方面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參與產學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招收生產一線工人,對于投入精力培養顯得興趣度不高。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轉型期,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技術用于工業生產中,以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在抓緊轉型。很多高職院校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如今的產學合作教育有些“一廂情愿”的味道,學校積極與企業聯系開展產學合作,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就業以及教學問題,但是企業卻顯得積極性不高。這種產學合作教育的不協調情況,極大地影響著這種教育模式的發展。
2.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為產學合作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國家能夠使用的調控方式越發多樣,行政、法律、經濟等都能夠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措施。高職教育是我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中堅力量,社會上對于高職教育的扭曲認識,需要政府進行積極引導與糾正: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傳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讓社會大眾認識到高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優秀高職院校的宣傳,在社會觀念上以“學力”取代“學歷”。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與支持政策,為產學合作增加新的動力,特別是對企業實行一些優惠政策,讓企業能夠從產學合作中得到更多利益。
(2)企業是產學合作的關鍵
企業是高職教育產學合作的主力,是高職教育產學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建立“實訓基地”是企業和學校二者實現“共贏”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學校的教師資源以及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的整個“實訓”過程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與監督,為培養更多的企業“第一線”應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企業要為“雙師型”教師的培訓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學校教師可以利用企業的條件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由于學校教師普遍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知識,所以對于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有著一定的幫助。
(3)學校應該為產學合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專業性、應用性,所以在專業設置上應該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社會需求適當調整專業設置。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的需求,讓企業能夠從產學合作中感受到這種方式帶來的好處。長期與企業保持溝通,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整學校相應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及方式,讓企業能夠感受到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能夠直接應用于“生產一線”。學校要經常請企業負責人或者專家來學校給學生作報告,讓學生了解不同企業的實際涉及內容、近幾年企業的發展方向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真實了解到自己感興趣企業的實際情況,以便于確定自身將來的學習目標以及發展方向。教學計劃的制定一定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不能夠單一的制定學生實訓內容,以免出現計劃與實際的脫節。學校和企業可以組織人員共同構建一個“校企合作”負責小組,通過實時溝通協商與研究,保證產學合作能夠長期有效的發展下去,是學校和企業實現“共贏”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梅魯海,金文兵. 高職院校新型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J]. 職教論壇,2011,13:82-85.
[2]朱海岳. 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成人教育,2012,01:98-101.
[3]韋佳. 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及其長效機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作者簡介:高鈺(1987.06.19-),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學歷: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