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理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物理學科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是高效率、高速度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本文結合物理教學范例,談了在實際教學課例中,結合學生生活現實、物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各個步驟,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做法,以期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變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成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物理教學 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基礎教育的課堂,物理教學改革已經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是高效率、高速度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從繁瑣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設計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性。
下面就結合本人在《光的反射和折射》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在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的整合中的做法。
(1)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光的反射和折射》單元的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小孔成像、捉魚等活動,接著引導學生提出“人的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水中的那一段筷子為什么會彎曲”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從物理自然現象及其在天文、軍事、醫學等方面的應用出發,提出問題,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播放日食和月食、海市蜃樓、軍人在潛艇內通過潛望鏡觀察海面情況等視頻錄像,接著提出“日食和月食是怎樣形成的”、“海市蜃樓的成因是什么”、“潛望鏡的原理是怎樣的”等問題,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光學技術的好奇,喚醒他們對科學的探究意識。
(3)根據教學目標,整理出“內容問題”和“應用問題”,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探究,并提出猜想或假設。所謂“內容問題”,就是能在課本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而“應用問題”,就是根據生活或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提出的問題。在本單元中,我整理出如“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光的反射有哪些規律”、“凸透鏡成像有什么特點”等10個內容問題和“日食和月食是怎樣形成的”、“海市蜃樓的成因是什么”、“潛望鏡的原理是怎樣的”等6個應用問題。然后讓學生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初步的猜想或假設。
(4)就內容問題和猜想,指導各組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歸納出答案或知識點。例如,在“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中,首先引導學生猜想——“凸透鏡成像的性質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接著指導各組學生設計實驗步驟,并進行實驗。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分析處理實驗后的數據,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四個規律。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對于應用問題,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并讓各小組之間展開討論與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3至5人一組),就提出的應用問題,通過上網搜索等方式收集資料,整理出小組的觀點,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開展小組之間的討論與交流。
(6)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點。學生在分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的內容可能很零散,不易形成知識點。因此,教師要利用至少一個課時的時間,歸納、總結出本單元、本章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將探究得到的結果、結論生成知識。
(7)開展社會實踐及課外活動,樹立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本單元的內容學習完成后,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參觀天文科學館、物理研究院等地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樹立他們科學探索的精神。此外,在課外活動中,我讓學生利用潛望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制作原理,自行制作簡易的潛望鏡、望遠鏡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和物理學科教學整合的發展,將信息技術引進教育領域將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契機。因此,我們的教學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變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成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