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巧妙地加以運用,不但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藝術性,而且會增強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心理效應;教育;教學
對于心理效應這一概念,研究者們基本達成以下共識:一心理效應是指由于社會心理現象心理規律的作用,使人在社會認識過程中,對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種特殊反應的效果;①二所謂心理效應,是指由于某個人的言行或某種事物的發生發展,在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應和效果。②前者側重指影響源,后者側重于受影響的對象,即心理效應具有雙向作用。
在教育教學中,心理效應主要表現為師生雙方相互影響的心理過程,教師只有趨利避害地巧妙運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幾種心理效應的教育解析
1.門檻效應。“門檻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發現的。他們由一次無壓力屈從實驗得出: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后,往往更有興趣去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③
門檻效應啟發教師,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注意對學生行動積極性的保護,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實現目標。“跳一跳,摘桃子”即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學生實現第一個小目標后,就邁上了一級臺階,隨之也會產生成功的體驗,增強進一步努力的信心。此時,教師應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鼓勵、幫助他們去實現下一級目標,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的過程。
有研究表明,門檻效應非常適用于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教師采取“小步子”前進的方法,將對后進生的期望呈階梯狀細化為若干個容易實現的小步驟逐步完成,有利于他們產生不斷進取的動力。
2.金香蕉效應。某企業的一名技術人員解決了重大技術難題,老板欲對其獎賞,恰身邊無物,便順手將身旁一只香蕉遞給對方,以示嘉獎。“金香蕉效應”即源于此。其遵循的原則是,“獎”不再多,重在及時;雖然“獎”額有限,但“獎”價無限。④
金香蕉效應是教師運用獎勵的一種策略,它側重于獎勵的時效性。及時地獎勵可以體現出教師對獲獎學生的肯定和重視,學生得到的喜悅和自信往往超越了獎勵的多少、性質和形式所帶來的刺激。
大多數班主任都會利用星期五下午的班會課,總結學生一周的表現。據筆者觀察,獎勵制度較為完善的班級,教師都很注重獎勵的時效性,學生在這樣的集體中也較容易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3.南風效應。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呼嘯凜冽,行人為防寒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輕柔溫暖,行人很自然地脫掉了大衣。結果,南風獲得了勝利。“南風效應”由此而來。它所遵循的心理規律就是滿足個體內在需要,順其自然地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的心理效應,一位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很多時候都會運用南風效應去理智、平和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陶行知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當年他用“獎你四塊糖”的教育策略,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內處理了一起學生打架事件,并使違紀的那個男生不僅認識了錯誤,也強化了優點,同時感受到的是師長的理解和鼓勵。可見,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應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這樣的方式才會使教育過程事半功倍。
4.馬太效應。《圣經》中“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美國著名哲學家羅伯特?默頓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做出的成績卻往往不予承認。他于1973年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⑤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常表現為一些得寵的學生因為沒有清醒地自我認識和理智態度而驕傲自滿起來,其他正取得進步或處于劣勢的學生往往因為教師的漫不經心、態度淡然而失去向上進取的信心,使得班級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造成師生情感疏遠,同學關系冷漠,班級失去和諧穩定的局面。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原則,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非常嚴重的。⑥教師應慎重地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樹立自覺克服馬太效應的意識,平等看待每一個學生。
二、心理效應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啟示
1.教育教學工作離不開心理學知識。隨著對學生心理特點的關注,教師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逐漸深刻,越來越多的心理知識被廣泛運用到教育實踐當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個體差異都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內容。如南風效應,就是處理學生違紀事件時,教師教育藝術的體現。所以,教師應增強對心理學知識的探索,尤其是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用理論指導實踐,掌握更多的教育策略,來豐富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質量。
2.教育者應主動探尋個性化教學方法。教和學是互動生成的,教師必須懂得教學方法,了解如何把學科內容教給學生,了解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而且還要了解在什么條件下學生更愿意努力學習。⑦許多積極的心理效應常常就是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循序漸進地提出一些小的要求,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完成,這就是門檻效應所倡導的教學方法。懂得教學方法,使得教有道,學有效,才是合格教師必備的素質。
3.教育須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其智力發展水平占主要地位,但并非是決定性的,其非智力因素也發揮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如情感態度、意志水平、個性傾向性、自我意識等等,這些因素深刻影響著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常,教師的客觀公正,對學生的寬容與賞識更容易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綜上所述,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不僅存在,而且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積極的心理效應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策略和教育方法的同時,也拓寬了知識領域,提高了教學水平,教師應積極探究,合理運用。同時,也要增強對消極心理效應的防范意識,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鋒.幾種心理效應的教育解讀.[J]教書于
人,2003,(07)
2 楊華方.李秀芳.試析教育教學工作中幾種
常見的心理效應[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01)
注釋:
① 居云珍.班級管理中的心理效應[J]常熟高
專學報,2004(03)
② 張艷輝.鄒淵.論高師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心
理效應[J]藝術研究,2004(04)
③ 許偉澤.后進生轉化中的若干心理效應[J]
教育科學研究,2004,(05)
④ 許建國, 心理效應對班級管理的啟示[J]教
書育人,2004.(6)
⑤ 張銳.高琪. 班級管理中的二十五種心理效
應[J]教學與管理 ,2001.(21)
⑥ 王慎超, 警惕教育工作中的“馬太效應”[J]
中國教師 ,2005.(01).25
⑦ 陳琦.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當代教
育心理學,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