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譚恩美是著名的美籍華人作家,《喜福會》是她的第一部小說。 電影《喜福會》是根據這部著名的小說改編而成的。該影片通過演繹華裔媽媽和美籍子女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沖突最后在愛和相互理解的作用下最終達到融合的歷程,反映出了中美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本文主要是想探討電影《喜福會》所體現的中美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 喜福會;沖突;差異;啟發
一、兩種語言的沖突
語言是人類的工具,是人們交流的橋梁。中國人習慣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和他人交流。他們喜歡用委婉的但意味深刻的話語來表達他們的想法。你應該學會在你真的已經表現得很好甚至堪稱完美的時候保持謙虛以示禮貌。這樣的謙遜在中國貌似是必須的。然而,當母親龔琳達使用這種技巧和美國人交談時,卻發生了以下的笑話。龔的女兒韋弗利帶她的男朋友里基回家見父母。為了能讓母親高興并贏得她的支持,弗利事先和她的男朋友交代了很多。而且,吃晚飯前,弗利又一遍又一遍的告訴里基“晚餐結束后你必須告訴我媽媽這是你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龔確實做了一頓大餐。但是,和往常一樣她要表現一下謙虛。所以,當她端上了她最拿手的一道菜時故意地說了一句“哦,這道菜不夠咸,沒有味道,太難吃了。”其實,她真實的目的是為她的手藝贏得夸獎。但是,在大家還沒機會張口說話之前,里基一邊立馬建議道這道菜僅僅只需要再加點醬油,一邊就給這道菜倒上了一層黑黑的液體。龔和其他的客人都不知所措了。這個場景就說明了里基只理解了龔話語的字面意思卻沒明白更重要的部分——中國人的謙遜。同樣的,當韋弗利在象棋比賽中取得成功時,龔謙虛的解釋道:“她只知道一點皮毛,贏了是純屬運氣的。”這也是一種中國式的文字游戲,一種炫耀的技巧。
然而,美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的這種言外之意。吳晶美曾說道:“中國人說話的時候選詞太慎重了。即使當他們想表達相反的觀點的時候,他們也總是避免面對面的沖突。我永遠學不會這樣。”電影中的另外一幕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當琳達想要炫耀自己的女兒的時候,她對吳素云說道:“她整天只知道下棋。所有的獎杯都是我去幫她擦拭。你肯定猜她會感激我吧?哦,才不呢!你真應該為自己沒有同樣的問題感到幸運。”吳素云當然懂得龔琳達言語中的自吹自擂。所以,她帶著那種又自豪又無奈的表情聳聳她的肩,說道:“我的問題比你的還要糟哦。如果我要晶過來幫忙洗碗碟,她哪里聽得見哦?她除了音樂啥也聽不到。你說我能怎么辦呢?誰讓她生來就對音樂著迷。”對于中國人,這個對話的暗含意思是很明顯的:兩位看上去很謙虛的媽媽其實都在極力顯擺。然而,美國人就無法理解這種對話的真實含義,所以不可避免的感到困惑。因為在美國大家都是依靠文字來交流,也就說都是很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二、不同的對待友情的態度
中國人喜歡交朋友,朋友之間是坦誠相待、肝膽相照、互助互愛的。雖然兩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成為知己,但是一旦成為好朋友便會維持很久甚至是一輩子。這一點在電影《喜福會》中有被很好地體現。
影片的開頭,晶美媽媽吳的三個朋友在她過逝后,仍然保留了她在她們傳統的麻將游戲中的位置,并且想把她們的友誼和愛傳遞給她的女兒晶美。安美隨口的一問“你的牌藝和你媽媽的一樣好嗎?”便充分說明了已故的朋友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實際上她們確實很尊重和愛戴她們的老朋友。隨著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這三位朋友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對待晶美的。接下來我們一起分享兩個片段。場景一 玩牌的時候晶美聽到她的阿姨們在漢語交流便懷疑她們是在作弊。琳達友好地回答道“我們是你的阿姨,況且我們一直都是很誠實的。我們不會欺騙你的。”場景二 晶美媽媽去逝后,她的三個朋友竭盡全力地幫助她完成生前的遺愿——找到她的另外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是在戰爭期間被素云被迫無奈丟棄在大陸的雙胞胎。“我們知道你媽媽一直在尋找這兩個孩子。這是她長久以來的愿望。所以,即使她不在了,我們仍然想幫助她找到她們。”這些表現足以證明她們對朋友的重視。
然而,美國人的友誼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中國人的真摯。美國人很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對于他們來說最難的事就是找到知己。他們在第一次見面時也許就會很熱情,但是說完再見之后又會和陌生人一樣。在美國,對于朋友的定義是很寬泛的。朋友可以被分為很多類:同事、球友、校友、酒友等等。一般來講,美國人不愿和他人交流過深,他們不打聽也不干涉彼此的隱私。中國人大多會選擇到朋友那兒去尋找支持、幫助和安慰,但是美國人更偏向于到專業咨詢師哪兒去傾訴。
三、不同的教育方式
盡管母女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很多方面,但是有一點是貫穿始終的。那就是被美國化的女兒們很難接受她們的母親以傳統的中國人的方式給予的母愛,尤其突出的是教育方面。傳統的中國父母相信他們的子女是隸屬于他們的,并且認為子女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按照他們的安排行事才會贏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然而,在美國,父母更傾向于鼓勵孩子去學會獨立思考。他們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自己去體驗生活。這種現象在電影多處被體現。
女兒們承載了母親們的所有希望。母親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再也不要生活在被歧視的環境下并且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然而,當母親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她們中國式的母愛的時候卻忽略了她們女兒的感受。電影中,吳素云相信自己的女兒什么都能做到并希望她成為美國社會上最成功的人士。所以她不斷的挖掘著她女兒的天賦。最終她決定將女兒培養成著名的鋼琴家。為了贏得比賽和所謂的女兒的終身幸福,吳制訂了一系列的訓練計劃。但是晶對于這一自私、專制的母愛很不滿意。 她希望以她自己的方式長大,不想接受他人的安排包括自己媽媽的。在她看來,母親干涉了她的生活,這是絕對不能忍受的。她認為她們是母親的女兒而不是奴隸,她們應該和白人小孩一樣享受民主和公平。當她的母親強迫她彈琴時,她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隸。這兒不是中國,你不能強迫我。”吳則無助地回斥道:“世上只有兩種女兒,一種順從的一種隨心所欲的。但是在這間屋子里只能存在其中一種,順從的。”晶哭著說道:“我希望我不是你女兒,你不是我媽媽!”這種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引起了母女情感上的疏遠而且還維持了20年之久。
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國精神各有各的特點,沒有高低之分。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并不難發現中美文化中確實存在很多差異,比如語言上的,對友情和教育的態度上的。但是不管這種差異有多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這兩種文化最終都會走向融合的。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兩國人民應該學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學習,達到互利互贏,共建美好的和諧世界。
參考文獻
1 譚恩美.喜福會[M]. 程乃珊等譯. 上海.上海
譯文出版社,2006
2 徐勁.在東、西方之間的橋梁上——評.喜福
會.文本結構的特色[J]2000
3 施敏捷.文本風格與創作語境——由小說.
喜福會.談起[J],2001
4 戴凡.喜福會.的人物話語和思想表達方
式——敘述學和文體學分析[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