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市場經濟的觀念逐步深化到人們的思想領域,大眾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多元性逐漸增強,社會的物質化,浮躁化也在沖擊著新聞媒體業。廣播新聞媒體肩負著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的作用。這就要求廣播新聞媒體等要用良好的職業操守和正確的價值標準作為基點,堅持航向,真正關心社會現實,關注人民生活,力戒浮夸,真正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以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為目標,擔負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正確發揮廣播新聞在輿論引導過程中所具有的主動權,把新聞媒體真正打造為“政府與人民、人民與人民”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渠道。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新聞廣播的發展概況,論述其對社會價值觀的具體影響及如何產生這些影響。
關鍵詞: 時代傳媒;廣播新聞;社會價值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廣播新聞事業的發展速度也在逐漸提升。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中,廣播新聞媒體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一、 我國新聞廣播業的發展現狀
新聞廣播是指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通過無線電波傳送節目的稱無線廣播,通過導線傳送節目的稱有線廣播。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富有感染力等特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聞廣播更是依靠寬帶網絡技術,引發了國內外發展網絡廣播的狂潮。我國率先開通網上實時廣播的是 96 年的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極具影響力的中央電視臺也首次對2001的《春節聯歡晚會》進行網上直播。這些態勢無疑揭示了新聞廣播的良好發展趨勢和進步狀況。新聞廣播憑借著自身獨有的優勢,其在時代傳媒技術不斷進步與競爭的局面下,仍然占據著大眾傳媒中不可替代的成員之一的地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無可置疑,全球化的發展無疑給中國的廣播業帶來了壓力。國外節目的大量涌入、全球化競爭的加劇、跨國廣播公司市場的介入給我國的新聞節目帶來了沖擊。在傳播全球化的態勢下,作為我國新聞事業重要組成部門的新聞廣播要在國際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肩負自己的責任,繼續保持自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導向作用,在把握好廣播新聞的意識形態、新聞控制及話語構建等方面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二、 借助新聞廣播宣揚社會價值觀的優勢
1.受眾廣泛,宣傳效果好。據調查,我國廣播電臺的收聽率為65.1%。各級電臺的音量穩定率和收聽明白率較高。另外,廣播的流動獲取性強。廣播的信號較強,基本不受客觀環境的干擾,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2.中介作用的良好發揮。新聞廣播在解析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傳達廣播媒介的價值觀,其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中介的作用。在這個中介的啟發誘導下,人們對某些社會現象進行了再認識,形成對社會更為理智的看法。廣播新聞也能在民眾的自我感悟中對民眾的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重塑。如對社會的極端丑惡現象進行披露,引發民眾對人性的探討,從而能依據正確的價值標準重新鞏固社會價值觀。另外,通過模范榜樣的樹立,可激發民眾對模范榜樣行為的認同感,從而引領民眾價值觀念和是非道德感。
三、 新聞廣播對民眾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根據以上的論述,新聞廣播發揮的中介的作用與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對民眾社會價值觀的引領。在人們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新聞廣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首先明確了定義價值觀的標準和人們的道德標準,并作為中介及時地傳達給了受眾,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它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
1.面向社會,形成社會價值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商業理念的滲透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浮動。人們思想的自主性、多元性、差異性、選擇性不斷增強。現代互聯網、傳媒的發展與應用在為人們
(下轉第93頁)
(上接第95頁)
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時,也加劇了負面思想對人們的侵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社會現實中一些陰暗的、 不健康的東西很容易腐蝕人們的價值觀。
新聞廣播對價值觀建立的影響是通過形成社會輿論,更多地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形成最具有民眾認同感的集體價值觀念來形成的。在同一社會環境下生活的人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傳播媒介發生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中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觀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新聞廣播。一旦脫離了新聞廣播這一媒介,輿論宣傳的效果和輿論氛圍的營造將大不如前。
2. 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提高社會價值觀。目前,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發展的新階段給我國的廣播新聞等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秀廣播新聞所折射和反映出來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受眾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廣播新聞在社會典型人物和典型素材的選取上,要更注重為民眾完善自己的價值觀提供榜樣。要通過廣播新聞最大限度地引導民眾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激發社會創造力,傳播社會正能量,維持社會團結與穩定,增強社會對突發事件應對的整體適應力,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全社會范圍內逐步構建起科學、良好的社會價值觀。這項更為長遠的發展目標的落實需要廣播新聞等媒體從業者要嚴把節目質量,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善于篩選與鑒別,為社會創造出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節目播報。要力求真實,杜絕炒作與虛夸,真正揭示反映百姓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僅要宣傳好黨和政府的政策,更要真切的反映人民的心聲。不僅要在認識上還要在行動上為加強廣播新聞等媒體行業的規范性、科學化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廣播新聞所承擔的輿論引導作用可轉化為“對正常的社會秩序下的公共權力的監督及公共輿論的引導”作用,從而能夠對政府的決策進行透明地監督,妥善反映人民的意見,從而搭建民主交流的平臺。
廣播新聞基于社會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法規,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廣播新聞事業的發展速度也在逐漸提升。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中,廣播新聞媒體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娜.新聞傳媒意識形態操縱功能及其發揮
[D].河南大學,2013
2 鄧琴.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窺視新聞翻譯中的
意識形態操縱[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