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是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傾聽是用“心”聽,它與共情、挑戰、貫注、反思等技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成為傾聽的最基本特征。在語文課堂中,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充分理解學生言語信息,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傾聽能力,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高效語文課堂的打造。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傾聽;高效課堂
初中語文教學傾聽是一種品質,是一種素養,是進行語文知識交流的中介。對于處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師來說,掌握傾聽技術是一種調控、駕馭動態生成課堂的教學行為。一般傾聽在個人之間進行,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操作時,既要重視團體傾聽的特殊性,又要重視個體傾聽的區別。現以案例操作的形式從以下四個方面縱橫展開討論: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傾聽興趣
在語文課堂中,學生面對學習新知識所帶來的困惑,或面對新任的教師,或身臨新的學習環境,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非言語的行為中捕獲信息,認清學生語文學習的原認知經驗,善于設計教學情景、讓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佳境。
如在教學《斜塔上的實驗》接近尾聲時,下課時間也快到了,這個時候學生明顯表現出注意力的不集中,這邊有學生在玩手指頭,那邊學生已經趴在了桌子上了,對于教師的提問都已經提不起興趣了。而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體會伽利略的勤思考、善動腦、不畏懼權威的精神品格。面對這種情況,怎么辦?是根據教案直接提問:“從伽利略身上你感受到什么?”還是另想奇招先喚醒學生的傾聽興趣?這時突然想到在課文中有伽利略不相信已有的亞里士多德的結論和學院教授的嘲諷的描寫,就想到設計一個情境,在情境中喚醒學生的傾聽欲望和興趣,于是就設計了一個情境:
師:伽利略的實驗是成功了,他也了解了自由落體運動,可是當伽利略實驗成功的時候那些來看他笑話的人會怎么樣呢?
學生紛紛說:會羞愧、會佩服、會偷偷溜走等等。
師:那現在就讓我們來情景重現一下好不好,請同學們自由組合,來演一演。
幾分鐘之后,就有學生舉手了。
師:現在我要請同學上來演一演了,我要看看誰的耳朵最靈,能聽出誰說的最好。
學生的興趣馬上來了,人立刻坐端正了,準備好傾聽了。
這種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傾聽欲望的現象不僅僅表現在一節課里面,有時語文課恰巧在體育課、活動課之后,或者是下午的第一節可,學生打起精神上課都難,更別說要認真聽了。這時,也需要我們老師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來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的傾聽意識。
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傾聽技巧
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從語言中往往表露中自己學習語文的情緒和情感,時而興奮,時而郁悶,時而驚疑,時而感嘆。教師在傾聽中就要緊緊瞄準學生這一地帶,師生共情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進入情趣盎然中學習境地,并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傾聽技巧的培養。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來看,耳朵不用來聽,教師的任務就是教他們學會看,學會聽。”傾聽是雖然枯燥,但只要加入那么一點游戲的成分,學生的興趣就驟然而起了。例如“貓捉老鼠”——就是讓學生從老師所讀的一些詞語中找出一個不同類的。因為有了這個好聽的名字,學生們聽起來就特別來勁。這時學生為了聽聽故事的發展是不是和自己預想的一樣,就會很有興趣地聽。總之,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許多引起學生傾聽興趣的方法。
三、注重聯系,培養學生的傾聽思維
傾聽在于重點聽心。學生的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往往表露在學生的外部。其實,教師在傾聽時,一方面通過這些外部行為,傾聽學生的內在環境,另一方面,學生并沒有表露出來,這就要教師善于根據學生內部發展的心理規律去引導。這里的心理規律當然包括學習心理和個性心理。教師在聽“心”中,順其自然地把學生引導到積極思維狀態,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問題。
如在學習課文朱自清《春》時,我問大家:“誰來評價一下這些同學的朗讀?”?
生:我覺得A同學讀得最好,他聲音響亮,語句讀得通順。不過,我想給他提個小小的建議,如果‘聽聽’這兩個字讀成輕聲會更好聽。
生:C同學也讀的不錯,他的朗讀很流暢。如果在朗讀的時候再加入一點感情就更好了。
生:我覺得他們讀的都還不錯,但是他們都沒有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所以讀得稍微還有些生澀。
以學生來評價學生,不僅能促進學生對于相關問題的思考,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投入到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從而進入課文情景,取得實質性的提高。
四、用心傾聽,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個群體,在教學預設時,是根據這個群體的宏觀做好布局。但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教學中教師的傾聽再不是根據宏觀的設計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機械展開,而是教師要根據實際細心發現學生可利用的生成資源,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從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課文《淺水洼里的小魚》時,有一段描寫小男孩撿小魚的動作描述:“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洼前彎下腰去,撿起里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小男孩不想放棄每一條小魚的時候,我與學生進行了如下對話:
師:“小男孩為什么要走得很慢?”
A學生:“小男孩不想漏掉任何一條小魚,所以他要走得很慢。”
B學生:“小男孩如果走得快了,會踩到一些小魚的。”
C學生站起來說:“小男孩走得慢,是因為他走不動了。”
我當時愣了一下,似乎預設中沒有這樣的答案。這個時候學生也發出了笑聲,朝著這個孩子看著,孩子臉紅了,就像自己做錯了事情。
看到這種情形,我說:“大家別急,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噢!我們聽他說說,好嗎?”只見這位學生迫不及待地說:“小男孩在不停地撿,他已經撿了很久了呀!實在是太累了,所以要走得很慢。”
聽到這里,大家也恍然大悟。我也表揚了他:“你說得很有道理,看得出這是一位持之以恒、有耐心的小男孩。”所有的孩子都會心地笑了。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是一位耐心的、善于傾聽的老師。正因為能耐下心去傾聽每位學生的想法,才意外傾聽到了孩子心靈花開的聲音。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學生肯定會養成一個良好的傾聽習慣,從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