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時,要把握好每位幼兒的實際情況,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在多看、多聽、多說、多練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那么幼兒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 幼兒園;語言;教學
量的心理學研究和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言語交際和言語調節能力等均處于“整蓄待發”的階段,只需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情境,在鍛煉思維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及表達能力的發展。
由于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傳統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了注入式。可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幼兒背誦了一些兒歌、詩歌,但智力卻沒有得到最大的提升。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二、家園共育,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學校也是家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我們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可以通過學校舉行的半日活動或是親子活動時和老師進行溝通,及時的全面了解自己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并共同協商措施如何提高孩子薄弱的一面。在這些有意義的活動中,家長與孩子們走得更近了,又多了一次親密接觸:父親沒有了往日的威嚴,幼兒沒有了往日的拘謹,我們看到的是一片歡聲笑語,家長也能從幼兒的表現中,看到幼兒的進步,學習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從而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因此我們也積極響應學校內組織的各項親子活動,增加老師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孩子與家長交流的機會。
三、抓住契機,鼓勵幼兒多說
1、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促進感情的深化。幼兒在相互交談中交流了生活經驗,建立了感情,鍛煉了大膽表述的能力。
2、教師與幼兒多說,增長幼兒樂意說的愿望。每天,我們都要充分利用晨間活動、飯前、游戲、離園前等分散時間,有計劃有目的與幼兒交談。我們可以問問孩子離園后在家的活動安排,了解孩子休息日隨家長外出的活動內容,同時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在家干的事情。通過談話,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密切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同時孩子樂意說的愿望也就自然地增長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利用懸念問題創設教學情境
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強,對其未知事物進行開放性的質疑,能提高他們投入活動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教師在活動中巧妙設計懸念式情境,給幼兒留下質疑的空間,也是培養幼兒大膽想象發展語言的有效手段。開放式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語言和情節的限制,可以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我們經常創設的各種懸念式情境,如判斷性問題有:“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他這樣做為什么對?為什么不對?”這樣的問題都可以引發幼兒在掌握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行想象和推理。這無疑會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幼兒連貫敘述事物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創編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懸念式情境設置,效果很好。在活動這中,我為幼兒布置了一個三只熊臟而亂的家,幼兒一來到這個情境,就馬上產生了疑問:“小熊的家怎么會這樣:是誰弄的?”等幼兒討論后,緊接著又是一個疑問:“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亂七八糟的,他們會怎么樣?”“怎樣做才能讓熊不生氣?”等等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預期”和“假設”,幼兒在活動盡情的想象、表達,編出來的故事比原版還豐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誰動過(喝過、睡過)”這一疑問句型。在懸念式情境中,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與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不僅樂意用語言積極表達,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在語言教學中為幼兒創造適宜情境,能使教師教的更輕松,使幼兒學得更愉悅,使語言活動的組織更實效。在語言教學的情境創設研究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們的語言教學真正達到《綱要》提出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的總體目標要求。
五、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語言表達訓練
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正、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教育環境,幼兒一日生活中包括很多環節,每個活動環節中都少不了語言交流,注意抓住機會適時點撥也會使幼兒的語言表達無形中得到提高。不在乎幼兒發言多么準確,多么優美,讓幼兒說說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滿足幼兒說話的愿望,使幼兒逐漸成為主動發言的“交往者”。《綱要》明確地把幼兒的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發展的目標體系,提出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形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雖然幼兒還沒有能力完全看懂圖畫的意思,但能力強的孩子會很有興趣做一位小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圖書里的故事給其他幼兒聽,通過聽別人閱讀和自己模仿閱讀的互動過程,幼兒可以理解書面語言的價值意義,建立起熱愛閱讀的情感動機。另外幼兒的模仿力很強,往往喜歡與別人看相同的書,這時有可能會發生爭搶現象,此時家長要適時地引導幼兒想辦法用與人商量的語言,如“我看看你拿的書好嗎?咱們一起看這本書可以嗎?你看完了給我看一看,好嗎?”通過這種語言引導,可從中培養幼兒的與人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實踐中,我們有意識地通過現場實境、直觀教具、角色扮演、音樂渲染、及多媒體手段等引導幼兒將情境與語言相結合,參與各類情境活動,誘發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讓幼兒在情境中學習交往,操練和擴展自已的語言經驗,從而實現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