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濫用,是造成中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道德評價標準,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明晰產權并設計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改進證券市場監管的相關制度安排,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加強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建設,減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間;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營造規范盈余管理的內外部約束機制等辦法予以解決。
關鍵詞: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會計準則
盈余管理的動機可以歸納為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和監管動機三類。盈余管理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會計盈余的決策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過度的盈余管理不但嚴重扭曲上市公司的信息,誤導投資者,而且使上市公司的利益受到損害。
一、壓縮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1.存貨計價方法的變革。原會計準則規定,存貨的計價有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方法可供選擇。所謂先進先出法就是對發出的存貨,按照最先購進的存貨成本進行結轉;所謂后進先出法就是對發出的存貨,按照最后購進的存貨成本進行結轉。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會對當期利潤產生明顯的影響。當存貨的價格上漲時,采用后進先出法,將使得當期的成本費用上升,當期利潤減少;而采用先進先出法,企業當期的成本費用下降,利潤增加。當存貨的價格下降時,則作用相反,即采用后進先出法會導致成本減少,利潤增加;采用先進先出法則導致成本增加,利潤減少。以往企業通過變更對存貨的計價方法就可以達到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目的。
2.取消資產減值損失轉回。根據原會計準則的規定,已經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如果資產價值恢復,則資產減值損失可以轉回。而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無疑會導致當期利潤增加,因此,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進行盈余管理成為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在盈利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當年費用,減少當年利潤,待來年度盈利下降時,再運用轉回手段增加利潤。
二、抑制關聯方操縱
1.加大對關聯交易的披露。企業在利潤操縱中往往傾向于利用缺乏公允性的關聯交易,將利潤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新《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強調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即判斷是否為關聯方關系,財務報表披露關注的是實質而不僅是法律形式,財務報表披露應根據一方對另一方實質上的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關系,或根據兩方或多方實質上同受另一方控制關系確認關聯方。新準則增加了在合并財務報表中披露企業集團成員之間的交易。企業在財務報表期,不僅在個別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披露有關的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事項,還應在合并報表中分別按關聯方類別披露集團內部的關聯方關系及交易金額。屬多層投資控制關系的,關聯關系及交易應披露到底級企業。新準則取消了關聯方交易金額或比例的披露選擇,要求企業必須披露交易金額,重大交易須同時披露交易金額和交易額占該類總交易額的比例;對未結算項目要求披露詳細信息及金額;強調只有在提供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企業才能披露關聯方交易采用了與公平交易相同的條款。新準則一方面加大了關聯交易披露的范圍和內容;另一方面將以往較為概括的要求明確化和具體化,增強了關聯交易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通過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不當行為。
2.變革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目前,我國的企業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對價形式上是按雙方確認的公允價值確認,而實質上并非是雙方都認可的價值。盡管公允價值要經過中介機構評估確認,但是人為操縱因素過多地干擾了公允價值的實現。結果,相當一部分虧損上市公司通過合并重組“扭虧為盈”的事例屢見不鮮。
3.擴大合并財務報表范圍。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的規定,擴大合并財務報表范圍更注重實質性控制。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此外,新準則中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種類不僅包括舊準則中規定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和合并利潤分配表,而且還包括合并現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權益增減變動表和附注三個部分。其中對合并現金流量表編制的規范及時、有效地填補了現行實務當中的理論空白。
三、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
從理論角度看,新會計準則體系將極大地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因為新準則體系不是簡單地從技術角度對原有的財務報告模式進行的修訂,而是從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視角展開的系統研究。這主要表現在新準則是在重新定義會計目標的基礎上界定了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內涵,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同時,既堅持歷史成本原則又較全面地引入了公允價值。這樣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充分揭示財務風險、正確衡量經營業績。新會計準則體系對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強體現在各個具體準則中,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要求企業應當區分主要報告形式和次要報告形式披露分部信息,即要求企業根據業務的性質,將其中的一種分部方式作為主要報告形式,另一種分部方式作為次要報告形式。對于主要報告形式,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費用、分部利潤(虧損)、分部資產總額和分部負債總額等。新《分部報告》準則還要求分部間轉移交易應當以實際交易價格為基礎計量。轉移價格的確定基礎及其變更情況,應當予以披露。
總之,企業管理人員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為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而作出的會計選擇,一般稱之為盈余管理行為。因此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約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有利于投資者作出更準確的投資決策,降低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