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文采用問卷調研法,以高職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個人基本情況和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網絡學習態度;網絡學習習慣;網絡學習需求;網絡查找資料能力;網絡互動交流情況;網絡學習激勵機制和評價方面分析了網絡學習現狀。本文針對研究結論,對如何推動網絡環境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建議,為進一步開展混合式學習提供啟示。
關鍵詞: 高職;網絡學習;信息素養;教學評價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也是教師組織、管理課堂的重要媒介。網絡為無處不在的學習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目前,針對課程的教學平臺開發了很多,例如Moodle,Blackboard,學習元等;可用來供學習者協作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社會軟件層出不窮,如微博、Blog、QQ、wiki、好看簿、Slideshare、Skype、Google、豆瓣、Flickr、優酷視頻等。
然而高職學生在網絡時代是如何利用網絡學習的,他們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怎樣,他們希望網絡中提供怎樣的資源,他們是否已經從Web1.0時代邁進了Web2.0,不僅是資源的受益者,也成為了資源的貢獻者。帶著這些問題,作者對單位所在的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高職一年級學生做了網絡學習現狀調查,本文是筆者在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學習前,對高職學生做的一次前期調研。
目前許多學者研究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上網習慣和網絡使用情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針對某大學為例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策略。也有少部分學者研究高職學生網絡學習和使用的調查,但綜合來看這些研究更多的是認為網絡學習是在信息基礎上,利用網絡進行的自主學習。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設計參考問卷星“《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問卷”(http://www.sojump.com/jq/635405.aspx),并結合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文科高職的特點設計而成。
2、研究對象。調查對象為樣本特征相似的文科高職學生,主要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一年級高職學生。學生均為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半年,年齡范圍18~20歲。所學專業涉及青少年教育與管理、社會工作、管理、財金、文秘、傳播、英語、藝術等。生活中心以學習為主,主要上網地點是學校和家庭。
3、問卷設計。調查研究采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網絡學習現狀調查問卷”問卷進行。問卷設計分三大部分;一為基本數據、二為網絡學習現況調查、三為開放題。網絡學習現況調查此部分共有七個調查方面:①個人基本情況和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如專業、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等;②網絡學習態度;③網絡學習習慣;④網絡學習需求;⑤網絡查找資料能力⑥網絡互動交流情況;⑦網絡學習激勵機制和評價,共19題。部分問題允許學生多選,最后一題為開放題。
4、數據采集。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近年引進了BlackBoard網絡教學系統,并提倡全校教師采用該系統輔助全日制學生教學。問卷的發放利用BlackBoard平臺的調查管理器,教師組織學生在平臺上回答問卷,共收回問卷658份。剔除不完整或極端問卷后,共有626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5.1%。
三、調查和分析
根據回收的有效問卷,筆者從個人基本情況和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網絡學習態度,網絡學習習慣,網絡查找資料能力,網絡學習需求,網絡互動交流情況,網絡學習激勵機制和評價等方面對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并進行分析。
1、個人基本情況和使用網絡的基本情況調查和分析。在回收的626份問卷中,其中女生比例占到81.8%,如表1所示,這是因為院校是以文科為主的高職院校。被試的學生均為住校生,北京學生占80%,周末回家。所以學生上網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機房或圖書館,有40%的學生每日上網時間在1~2小時,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僅為9.6%。
2、網絡學習的態度調查和分析。在利用網絡學習的態度方面,96%的學生表現態度積極,僅有4%的學生表示沒有興趣,見表2。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網絡輔助教學,92.3%的學生態度積極。這說明學生們已經意識到網絡已經在不斷的改變傳統課堂,網絡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數字土著的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宣傳和鼓勵,他們本身就是伴隨著網絡成長的一代。
3、網絡學習習慣調查和分析。如表3所示,70.1%的學生習慣網絡與書結合學習,12.8%的學生習慣利用網絡學習,這與前面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積極態度一致;但是有13.4%的學生更偏向于從書本上學習,甚至3.7%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前面對于網絡學習的態度僅有4%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書本上的資料更有針對性,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描述的更深刻。
在利用網絡學習,對于資料的處理方式上,筆者設計了從簡單瀏覽到收藏、保存再到進行分類整理和做筆記的進階式的選項。從問卷結果來看,對于學習資料,絕大多數學生僅僅是進行了查閱,并沒有將知識進行深度的分析和加工,從而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僅有27.8%的學生會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或者做筆記整理搜集資料的要點。
學生從Web1.0到Web2.0的過渡,將是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更多的學生要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了,創造性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灌輸。
4、網絡學習需求調查和分析。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需要什么類型的資源呢?從表4可以看出,67%的學生需要更多拓寬視野的資源,40.7%的學生希望網絡提供操作步驟的演示資料。希望網絡提供教師上課的教案占24%。這是教師在設計混合式學習課程時應注意到的。
在學生最喜歡哪類資源中,62.6%的學生選擇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音頻資料”,可見對于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學生更需要直觀的而非更多理論描述性的輔導。
5、網絡查找資料能力和分析。在網絡查找資料能力的調查中,53.2%的學生表示能夠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有45.8%的學生能找到相關的,但針對性不強的信息。當問及“學習過程碰到困難時,你最常通過什么方式來獲得幫助”時,88.5%的學生選擇了通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相關內容,6.2%的學生選擇查找書面教材,4.5%的學生選擇通過QQ、郵箱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在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想到的第一解決方式就是利用網絡搜索。網絡的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學習者必須從中選取并總結,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才是真正學會了。
6、網絡互動交流情況調查和分析。學生在混合式學習中的互動交流情況如何呢?筆者設計了兩方面的互動題目,即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從表5可以看到在師生交流中,50.5%的學生更喜歡現實中與老師交流,26.5%的學生僅關注,很少交流,14.5%的學生通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經常交流,8.5%的學生基本不做任何交流。
學生之間的網絡學習溝通主要用網絡即時通訊工具交流,78.3%的學生選擇了此選項,另外有12.1%的學生是通過E-mail、Blog等方式交流。利用網絡的即時工具進行交流,大大促進了學生的課外學習,使得從前傳統學習方式下受限制的課外交流成為可能。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9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的互聯網溝通交流方式發生明顯變化,2011年中國網民即時通信使用率上升較快,增至80.9%。同時,許多傳統交流溝通類應用的用戶規模出現萎縮:電子郵件使用率從2010年的54.6%降至47.9%,用戶量減少392萬人;論壇/BBS則由32.4%降至28.2%,用戶量也略有減少②。以上數據表明網民在互動交流方面的習慣與方式較之以往明顯不同了。高職學生的網絡互動交流也與大趨勢相同。
7、網絡學習激勵機制和評價的調查和分析。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希望得到何種激勵的調查中,目標激勵、競爭合作激勵、情感激勵和反饋評價激勵均有一定比例學生選擇,如圖1所示。很多研究從網絡的可能功能出發,將網絡學習行為窄化為自主學習行為,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這種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種種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新聞中心調研組的2010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中,有28.1%的大學生表示上網的主要目的在于娛樂,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為學習、網上聊天交友、實用咨詢搜集、新聞獲取、在線閱讀(購物)。可見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在網絡中所面臨的誘惑很多,很難集中于學習,進而更加難于自我監督。在學生內心也希望網絡學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因而在激勵機制的各個選項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選擇。
對于如何評價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效果,在線考試成績,上傳的作業,對課程資源的貢獻這三個選項選擇的百分比較大,如圖2所示。其中在線考試成績所占比例最大,達到48.30%。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更加注重終結性評價,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過程性評價已經為教師和學生了解,借助網絡平臺會使得學習過程的記錄和評價變得更加易于操作。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的調研,筆者總結出我校文科高職學生網絡學習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也對今后的課程以及研究提出一些啟示。
1、研究結論。調研顯示文科高職學生網絡經驗豐富,但網絡學習時查找的資料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欠缺,知識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對于網絡學習,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相應的激勵措施。對于網絡學習的效果評價,學生過于關注最終結果,而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評價。
2、研究啟示。①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再僅僅是講授軟件工具的使用,因為軟件工具也在不斷進化,就好似從前照相需要到照相館,現在卻是人手一臺數碼相機,軟件更加人性化易上手。但真正用好一個軟件,使得軟件成為知識積累和知識管理的工具卻是欠缺的。信息眾多已經使我們目不暇接,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提取有用的信息卻是困難重重,對于專業教師,要求學生搜集資料進行學習時,推薦與專業相關的網站、論壇、微群,不妨也推薦相關的專業優秀書籍,刊物,畢竟學習不是一蹴而就,判斷是優秀資源還是垃圾資源的火眼金睛不是一日煉成的。②構建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在目前一段時間仍然是非常迫切的工作。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建設。③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長期以來,學生學習的評價側重于鑒定和篩選,最重要的評價來源于考試成績,目前的評價改革強調反饋、矯正和促進學生發展功能,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評價不斷地發現問題,改進教學和學習,創設新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網絡使得這種過程性的評價也變得更加容易,例如學生利用資源,貢獻資源,參與討論和交流等情況都會有所記錄,便于數據的統計,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得失,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2.3
2 張麗.李少強.Web2.0與高職學生有多高遠——Web2.0環境高職學生上網習慣和學習行為調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81-85
3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張海森.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9-14
4 匡貴秋.馮立國.高職高專網上教學及其網上資源建設的現狀研究.中國遠程教育,2011:29-35
5 陳波.寧波大學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現狀調查研究.以寧波大學師范學院學生為例.現代教育技術,200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