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美術學科承載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的功能,是培養中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學科,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進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從本質上和學生內心深處來分析,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美術課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學生品德思想的重要方式。科學實踐證明,美術學習的過程能有效鍛煉人的右半腦,促進觀察、想象、形象等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美術學習,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對于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模塊,加強學習自主性。它要求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活動,進一步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并將美術語言運用于學習和生活,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觀察美術作品,在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培養學生自覺地用美術的眼光、美術的語言和美術的手段來看待和解決問題。
一、聯系生活,切近生活
要想切實上好一堂美術課,符合新課標的主旨內涵,必須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生活、貼近生活。教學內容遠離實際生活就變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顯然不會為學生所樂于接受。高中生本身具有一定文化素養,也具有對美術活動的基本需求,比如穿著打扮、選購物品、觀看影視作品、閱讀報刊雜志,尤其是動漫形象的模仿與嘗試創作等,要想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選擇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或將教學內容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采取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的。例如:《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一課,隨著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運轉,中學生的視野開闊了,電腦、網絡、動漫紛至沓來,外來文化不斷沖擊本土文化,很多學生對一些傳統文化精髓已難以觸及,民間美術作為本土傳統文化的小支就更不用說學生會對之有多少了解。但上升到文化高度,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的自豪感,需要真正讓學生對之產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因而從二個方面把本課教學內容向實際生活靠近。一是講自己小時候做的泥玩具故事,從而誘發學生熱烈回憶自己兒時玩玩具的童年趣事;二是在互聯網上搜集民間工藝品的起源、發展、產地等資料,為搞模擬民間藝術品拍賣報價做準備。通過以上實踐,學生興趣大漲,課堂效果很好,達到了預期目的,甚至比預期還要好一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
高中階段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黃金季節。高中學生具備特有的可塑性,有著非同尋常的創造力,應該通過我們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鼓勵他們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大膽地對一些事物進行聯想,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們常常根據課堂的需要,自編一些有助于挖掘學生創造潛力的教材,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比如,我在講授《中國古代陶器》一課中,有一件作品《人面魚紋盆》,其中的圖案“人面魚紋”,我覺得很有意思,有一定的含義,而書本中介紹得比較簡單,就一句話:“以人面與魚組合而成的人面魚紋,可能具有原始宗教的含義。”于是在這里,我就引導大家結合遠古時期人們的漁獵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體會一下,遠古時期的半坡人為什么要在盆內畫上人面魚紋?有何特殊的含義?結果經過大家的分組討論,得出的答案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比起任何一本參考書中的解釋都要豐富得多。其中,有人認為她是某個特定部落的旗幟、圖騰的標志、部落的象征或紋身的寫照;也有人認為此圖案應該與遠古時期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有關,是神人的一個特定形象;有的同學則認為這是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的情況下,寄寓的一種美好的愿望,希望能盡可能多地捕到一些魚,來滿足人們的生存所需,其作用應該等同于“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更有甚者,聯想到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回族人把豬尊為祖先的例子,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在當時還較愚昧無知的情況下,半坡人對人類起源的一種解釋,認為人可能是由“魚”轉變而來的。盡管大家的解釋不一定有道理,甚至于毫無根據,但通過這一連串創新思維的啟發和形象思維表現的訓練,既寬松了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了大家的思維,又豐富了學生的見識,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
三、強化美術欣賞,陶冶學生情操
美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生,單靠簡單的說教無法使學生得到審美滋潤,如果學生對于藝術作品和自然的欣賞只存在同一的理解,就違背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泯滅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審美情趣。作為美術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實踐性,利用作品欣賞課,加強學生的欣賞與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教材中那些欣賞畫面的內容、形式、風格和表現的情感、方法是多樣化的,千姿百態的。不同內容、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體裁,和教學時不同的分析手法,勢必影響感知力。因此欣賞的手段要多樣化、生動化、藝術化,避免教師空洞枯燥的講解、學生被動地干巴巴聽的現象。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的啟發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后,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教師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從構圖、色彩、線條、材料等進行分析,讓學生去細細的體味,由教師唱獨角戲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總之,美術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教師必須樹立整體優化的教學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造能力,切實地實施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