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材所選文言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精神品味,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至關重要。但現階段的教學不能很好的提升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筆者針對這一情況,對文言教學錦繡了新探。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學習方法;遷移能力
隨著課改的推行與實施,現在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現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陳腐篇目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時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精神品味,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在傳統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動中,有的教師又脫離了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這樣一來,學生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是,當他們合起書本之后,卻是一片茫然。文言文又是高考必考內容之一,學生學習課內文章之后,讀不懂課外的文言文。即學生的遷移能力差,缺乏獨立推斷詞語語境義和獨立判斷處理文言語法現象的能力,對文章的內容自然就讀不懂了。針對這些情況,我嘗試采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文言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讀”:指導學生課前熟讀課文
高中文言文課文和課下的注解,在老師講解之前一定請學生自己讀10分鐘左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誦讀的初始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進行誦讀,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注解弄懂句意,能初步正確斷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的誦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于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的“點撥”重難點
在學生熟讀之后,先讓學生自己翻譯課文,在學生翻譯中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古義為“這”,代指前面的內容,它不同于現代漢語中的“是”并且“是…也”是判斷句式;這種判斷句文中還有“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教學生總結規律,在古漢語中,凡以“是”為首的語句,只要它并非表示判斷關系的動詞,則“是”翻譯成“這”的意思,讀的時候“是”后必須停頓。“王無罪歲”中的“無”是通假字,它通“毋(Wú)”,“不要”的意思。請學生找文中“無”表“不要”的意思時,還有沒有句子,于是學生找到“無失其時”,“王無罪歲;《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博學”,課文中的意思是“廣泛的學習”;《師說》中“吳師道也”中的“師”,古義是“學習”的意思。像這些例子,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講清一種,讓她們自己去找類似的,自己總結。老師不宜代替學生過多地講解。
三、“譯”:就是讓學生自己翻譯課文
學生能夠自己準確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成功的最關鍵的一環。在高中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追求信、達、雅。在學生翻譯前,講清文言文翻譯常用的四種方法。第一種是加字法。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例如:“積土成山”,(《勸學》)翻譯為“堆積泥土成為高山”。第二種是替換法。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例如:“臣嘗有罪,竊計欲王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嘗”替換為“曾經”,“竊”替換為“私下”。“計”替換為“打算”,“欲”替換為“想要”,“亡”替換為“逃亡”,“走”替換為“跑”。第三種是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例如:欲呼張良與之俱去。(《鴻門宴》)句中“與”字后省略賓語“之”(指“項伯”),翻譯時需要將其翻譯出來。第四種是拆分法。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生變化,有的詞義擴大或縮小了,有的詞義已經發生了轉移,這類詞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方法。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夫人”一詞與今義不同,要拆分解釋為“那個人”。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既不符合新的《語文標準》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四、“議”: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文章的主題和表達方式
當學生通過自己翻譯讀懂課文之后,就要議一議文章的主題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表達出來的?例如:教學《蘭亭集序》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序”表明本文是“序文”;“蘭亭”表明地點。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在蘭亭作序文’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作者為什么到蘭亭”,“他為什么要作序文”,“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本文描繪了蘭亭四周暮春之初的自然景色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盛況,抒發了作者由此引發的人生無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作者對人生的感悟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作者用描寫和議論的方法表達主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