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目標:
1、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2、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重點語句,提高鑒賞能力。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4、初步掌握賞析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思考:孔子可以通過對樂曲的反復研究明確樂曲的作者形象,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對詩詞的研究明確詩詞作者的形象呢?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可能是一個隱居鄉間的老者,一生經歷了很多風雨滄桑,現在已經超然世外,時而悠閑地在江邊垂釣,飲酒獨樂;時而自由的背著些許柴草,放歌山林。整首詞表達了詩人超然世外,曠達淡泊的情懷。
面對大江,不免有所感懷,有的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有的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這節課來看看文學家蘇軾面對長江作何感想。
二、出示作品,有感情地朗讀。
1、學生齊讀。
2、教師范讀。
3、指名個別讀。
4、方法點撥:朗讀的氣息支持的重要性。
三、結合注釋理解詞的大意,提出翻譯中的問題。
課下注釋對整句的翻譯不多,更多的是對詞語的翻譯,我們要結合注釋較準確地理解句子。
學生提到的問題可能有以下句子: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一尊還酹江月。
總結:因為詩詞的創作要考慮字數、句數、押韻、平仄等要求,所以意思高度凝練,語序會有所變化。我們在翻譯時有兩點基本的方法,增添(詞語)和調整(語序)。
四、思考討論。
1、在理解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再讀,讀出情感,并請學生談這首詞應該用什么情感去讀,為什么?
明確:上片是激揚豪邁之感,下片是滄桑失落之情。
原因:上片:壯闊之景下片:感慨人生易老,時光易逝。
2、上片是如何表現壯闊的?
明確:
意象:大江、亂石、驚濤、江山
動詞:穿空、拍岸、卷
數詞:千古、千堆雪、多少
人物:風流人物、周郎、豪杰
3、上片最后兩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
“江山如畫”:總結上片。
“一時多少豪杰”:開啟下片,由景到人,引到人物周瑜。
五、拓展探究。
1、圍繞赤壁可懷想的人物那么多,為什么蘇軾獨想起“公謹”?為何要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
明確: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英雄,而自己已年將半百,卻被貶謫,功業無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發仰慕之情呢?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邁心情和迫切建功立業思想的表現。蘇軾對周瑜的回憶的同時慨嘆自己。
寫到小喬,以美女襯托英雄;著力表現周瑜風流倜儻的大將風采和美滿的婚姻。另外,也暗示了周瑜被重用的原因。孫策——大喬(孫權的哥哥)周瑜——小喬。孫權和周瑜的關系:“外托君臣之意,內結骨肉之恩。”而作者自己的婚姻卻屢遭不幸。
2、除此之外,作者把自己和周瑜還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比較?
學生討論后歸納總結:
周瑜——————蘇軾
年齡: 34歲 47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事業: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3、分析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歸納作者的情感。
明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此句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是詩人仕途坎坷,壯志難酬的悲嘆與憤慨,在看似自慰自解的言辭之中激蕩著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之情。
六、課堂練習:把這首詠懷詩和杜甫的《詠懷古跡》進行比較。
明確:
相同點:都是懷古詩詞,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感情寄托,包括述史和詠懷;都是由景寫到古人,再到和自己的對比。都突出了壯志難酬的情懷。
不同點:杜詩中王昭君的遭遇和自己相同,而蘇詞中自己和周瑜的命運大相徑庭。
七、總結。
1、作者由觀景到懷古再到抒情,情是本詞的落腳點。和英雄人物相比,自己不免有失落和悲觀之情。那么,我們在現實中和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時,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明確:遇到比自己強很多的人,我們通常會有以下想法:一是對欽佩別人,然后自信的發現自己的優點,不必把二者強行比較;二是以別人為榜樣,奮起直追。但無論如何,作為風華正茂的學子,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我們一定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對自己悲觀失望,因為我們腳下的路還很漫長,我們完全可以創造更多。
2、作為蘇軾,也不是長期沉浸于苦惱之中,他也學會了自我調節,《赤壁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八、作業。
復習《赤壁賦》,預習《定風波》,將作者同一時期的三篇作品進行比較。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