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到其學習的質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了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本文針對于新課標背景下計算教學出現的部分問題,著重從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基礎知識掌握和口算訓練以及算法探究交流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 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
一、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可見學生的計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生的計算能力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培養,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學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將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通過計算來進行;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通過計算來落實;同時明確知道:幾何知識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通過公式的推導與運用來計算,至于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成了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二、適度把握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數學問題情境是直接或間接指向某特定數學問題的真實任務環境,包含知識背景、數學問題及其表征、操作空間等基本要素。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計算教學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可嘗試如下方法:
1、生活經驗引入法。數學是“普通常識的數學”。對于學生而言,學校數學學習僅是其生活中相應數學知識體驗的總結與升華,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由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在教材內容與生活體驗間形成交互作用,建構數學知識。如“角的初步認識”就可以安排學生從紅領巾、書本等實物去發現幾何圖形中各邊角的意義;“元、角、分的認識”可從購買零食等日常活動展開。
2、現實問題模擬。主要就是將現實問題的表征與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建立起直接的聯系,通過提煉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來構設問題情境。如“有余數的除法應用——租船”,就可將租船情境模擬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個呼拉圈內4人,14人要幾個呼拉圈?在直觀的演示、模擬環境中,學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數學內涵及基本運算了。
三、夯實基礎,強化基礎知識掌握和口算訓練
計算題的解答首先須考慮的是如何運用數學概念、運算法則或公式等,能否理解與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直接影響到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則混合運算,就應當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法則,如95/5×(1+0.5),學生就應當了解到先乘除后加減,先計算括號的運算等相關基礎知識,才能確保計算不出現差錯。相對于低年級同學,高年級基礎知識就更加豐富了,計算教學更應當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從已學的基礎知識整理出發,進行遷移訓練。在教授異分母分數加法時,就應當從加法、分數單位意義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數單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進而指導學生運用通分知識、化異為同,將問題轉化為已學習的同分母分數加法。
口算訓練也大致如此。口算作為計算能力的基礎,是僅依靠思維計算,快速得出計算結果的數學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范疇,對于學生記憶力、注意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尤其應堅持“重在平時,貴在堅持”的教學原則。如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表等都應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對于對于學生口算方法的長期熟悉和鞏固,教師要適時地推動學生計算方法方面的熟練程度轉化為為基本數學技能,增強計算教學的實效性。
四、自主探索,應在教師主導下經歷算法探索過程
對數學知識抽象邏輯的理解是學習活動與計算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學中教師尤其應注意使學生在行為、表象與符號操作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的心智活動,深入理解算理。
1、緊扣新舊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刺激正遷移的形成。將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可是學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識點,進入算理理解的新層次。如兩位數相加的進位加法算術中,教師就可通過17+18=?12+9=?之類的例題,引導學生比較兩位數相加與兩位數加一位數之間的算法聯系,即相同數位上數的加減,滿十進一。當學生把握后新舊知識關聯后,教師還應在掌控課堂的前提下,在對比分析兩者聯系后,引導學生認清本質,避免負遷移的發生。簡單的如大數的口算,700+500=900,學生可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得出7+5=12。這時教師就應強調7代表的數學內涵——7個百,這些問題在高年級學生看起來似乎很幼稚,但對于數學基礎技能的培養卻是不容忽視的。
2、算法交流。保證算法交流的實效性,關鍵在于使學生學會傾聽、質疑、體驗、比較與評價。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互動教學中對話的“度”與其中蘊含的反饋信息,避免出現擠占課時的情況。我們可考慮從以下幾句話著手:
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勵學生展示個性化的算法時,教師還應就學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維水平,適度地調整教學進度與重難點教學設計。“大家對于現在所學的計算法則有什么總結嗎?”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概括錯誤情況的出現,通過師生共同的補充、歸納,得出正確的計算法則,并在鞏固練習使學生得到更深入地理解。如1000-234,教師就可在學生們的踴躍回答后,總結出一般規律:連續退位減法帶0時,0點上退位點變為9,其他數字點相應減1。其中的關鍵點就在于學生對于算法規律的普遍掌握。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學生思維的發展,在于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和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打好基礎。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訓練與培養,有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學、靈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訓練方式,要在面向全體的前提下,關注個體的不同發展,做到既要注重個性化學習優勢的發揮,又要體現統一的訓練意志,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