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是語文教學“開放搞活”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增加語文教學的活力,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雙方共同展示個性提供機會。
關鍵詞: 聯系生活;小學語文教學;優化措施
語文與生活密切聯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兩段話集中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新理念。本文就談談如何使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
一、貼近社會生活,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素質
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歷史資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句話樸素地道出了世間萬象是語文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風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長鶯飛等形成了無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類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創造了諸如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書刊、影視、網絡、園林、建筑等無數神妙無比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在教學中,注意結合課文有意識地讓學生從身邊做起,注意搜集資料、練習觀察、學習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接觸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的過程中,他們會產生許多疑惑,這就驅使他們去詢問長輩,去了解和認識。這些都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自然、人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當試著把這一切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課外延伸,升華認識?
在教學中,我盡量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備的有關表象,引導他們延伸故事情節,補充課文內容,創造新的自然、社會環境,升華認識。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在板書小結后,我進行了課外延伸: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為此在國際社會的共同關注下,環境保護已成了21世紀的主題。為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人類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護環境應從一點一滴做起,作為五年級的小學生,你準備怎樣從身邊做起?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奇思妙想,請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全班興致盎然地交流后,我又進行了動情的總結性陳述。這樣,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根本出路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的觀念便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同時環保教育也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滲透進了學生心頭,揮之不去。再如通過學習《蛇與莊稼》,學生認識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我們就要利用它指導學習。從每次活動或每種學習方式的結果中分析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如“及時復習鞏固能提高學習效率”),得出失敗的教訓(如“馬虎容易出差錯”),從中找出某個原因必將帶來某個結果的規律。這是不斷提高科學認識和培養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啟發想象,誘發情感
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學生動情的想象可使人的智力活動突破個人的局限,以“有限”深入“無限”,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看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掛圖,并配以槍炮聲,再聯系平時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戰斗鏡頭,想象紅軍激戰瀘定橋的場面,接著讓學生按“橋上、橋頭、橋下”的順序說說想象的情景,由于情境的創設縮短了時空距離,并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據,學生想象生動,描述具體,情感真摯,充分體會到了戰斗的殘酷激烈和驚心動魄,對具有大無畏精神的紅軍戰士頓生崇敬之情,最終形、情、理交織在一起,讀得入情入境,感人至深。這樣,就把優美的語言文字想象成了生動的畫面,把“話”變成了“畫”,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又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感。
四、利用家庭、社會、校園文化資源
主要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氛圍、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校園文化、校園環境等。現在家庭中的小孩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各種因素影響往往容易產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家庭是學生的搖籃,家庭教育主要是親情教育,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首先應在“愛”字上下工夫,讓學生學會關愛別人。賞析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時,我就充分利用他們的家庭資源,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回憶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對于他們是否嘗試過關心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這方面學生有著說不完的體驗,對文章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關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時關注社會也很重要。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缺乏起碼的道德意識、服務意識,就很難培養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自然就難以培養民主、合作、競爭、進取的現代意識。多方面了解生活、社會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開闊視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觀察、多聽取、多思考,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能夠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在學語文、用語文。聽的時候,能聽準別人講話的中心意義:說的時候,能說清自己的觀點,寫的作文也就不會空洞無物了。?
總之,生活如沃土、似根基,有了這肥沃的土壤和發達的根基,語文教學這棵大樹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生活處處有語文”已是一種共識。因此,語文教學應力求接近生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