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豐富學生寫作語言,充實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路,充分挖掘利用鄉(xiāng)土文化中的諺語、民歌、風俗,把課本資源與鄉(xiāng)土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內涵,又能提高其寫作水平。
關鍵詞: 高中作文;挖掘利用;鄉(xiāng)土文化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闭Z文即生活,語文即社會,石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地貌多姿,江湖山林兼而有之,人文景觀,鄉(xiāng)土文化豐富多彩,充滿魅力。如能深入發(fā)掘,引入作文,不僅能增強學生家鄉(xiāng)美意識,還能讓學生作文內容充實,語言活潑。
一、活用諺語民歌,豐富寫作語言
諺語是中國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勞動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語言瑰寶。諺語的主要特點是言簡意賅,活潑有趣,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的帶有普通意義的道理。鄉(xiāng)土諺語貼近學生生活和語言,若能恰到好處地運用諺語,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素養(yǎng),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欣賞水平。如“東虹轟隆西虹雨”、“一年之計在于春”、“發(fā)盡桃花水,必定旱芒種”、“八鴿叫,插秧到”、“月亮月亮跟我走,家家戶戶樣樣有”、“喜鵲叫,財喜到”、“燕子飛,我屋惠”、“不冷不熱,五谷不得”、“三月三,吃雞蛋”、“大人盼種田,小兒盼過年”、“秕谷子揚風”……這些諺語在石首人民日常交流中,開口既出,瑯瑯上口。所以,一方面要學生廣泛收集整理,共享資源。另一方面要學生將這些諺語充分引入作文,豐富語言。
民歌和諺語一樣豐富多彩,俯拾皆是。山歌、田歌、號子、小調、燈歌、兒歌等種類繁多,通俗易懂。如“石首人情禮性大,進門就把椅子拿,遞根煙,芝麻茶,燉缽爐子臘蹄胯,開口就是笑哈哈。”“秧兒插得嫩,上的猜欄糞,栽的月半行,長得像芭芒。”“男女上山采茶來,唱起山歌情滿懷,牛郎織女鵲橋會,相親相愛就是對?!边@些民歌,有的反映石首當地風土人情,有的總結勞動規(guī)律,有的表現男女戀情。它們貼近生活,世代相傳。學生在作文中根據內容,有選擇地引入作文,會讓語言幽默風趣,文章富有特色。
二、巧用自然環(huán)境,充實作文素材
學生總是害怕寫作文,總說無話可寫,無內容可寫。其實,鄉(xiāng)土文化中蘊含大量生動鮮活的寫作素材,若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挖掘,去應用,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充實寫作素材,還能讓學生親近自然,關注生活。
石首風景秀麗,古跡眾多,文化深厚。萬里長江滾滾而來,穿境而過;桃花山橫亙湘鄂,蜿蜒百里;山底湖煙濤浩渺,粼粼生光;紅軍樹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烈士陵園莊嚴肅穆,英雄輩出。讓學生走近自然,擁抱生活,放飛遐想,陶冶情操,獲得知識和美的感受。學生有了這些積累和感受,寫起作文來就會洋洋灑灑,胸有成竹了。
三、借用鄉(xiāng)土風俗,拓寬寫作思路
如何讓學生由厭寫到樂寫,如何拓寬寫作思路,如何開拓寫作空間,這些都是語文教師的難題。不妨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進廣闊的天地,走進自己身邊的鄉(xiāng)土風俗,猛然發(fā)現,如此這般,別有風味,異彩紛呈。
在石首,春節(jié)時打糍粑、貼春聯;元宵時舞龍燈、跳獅子;清明時燒紙錢、上祭品;端午時吃粽子、插艾蒿;除夕前送燈、燒香;熱鬧喜慶的婚俗、悲哀哭泣的喪俗……這些傳統(tǒng)節(jié)目的活動各具特色,豐富多彩。它們各自表現不同的內容和主題,讓學生抓住機會走進生活,體驗民俗,既能開闊視野,又能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寫作水平。
鄉(xiāng)土文化包羅萬象,蘊含豐富,它的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心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土地,去發(fā)現,領悟其中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內涵,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而且還能構建豐富、開放、鮮活的教學課堂。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結構,增強教學趣味,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中,讓本地鄉(xiāng)土文化大放異彩,煥發(f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