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效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實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學習,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優化。
關鍵詞: 初中語文;主體性;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了教育教學較高的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實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學習,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優化。怎樣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呢?
一、積極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制性和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學習狀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時,他們就很積極的讀書,并尋找自己喜歡的句子。對這些自己喜歡的句子,他們談起來總是積極主動的,因而理解起來也較快,記得也牢固。又如:讓學生自讀生字、自讀課文時,遇到不會讀的字讓他們問問同桌,問問老師,進行合作性的學習。在別人說話或朗讀時注意傾聽,欣賞他人,與人合作。在學習“父親爬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之后,我安排了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問題:“為什么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學生們都各抒己見,滔滔不絕,課堂十分活躍。
二、師生互動是以學生中心的互動
1、師生互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平等意識、人格尊重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對話教學的前提。教師只有把主角讓位于學生,把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才能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討論,闡述自己的見解,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適時地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調動,對話在教學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貫徹和體現。
2、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要求教師要注意師生的溝通,要注意傾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F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師生間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還要善于傾聽,并且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要善于進行角色換位,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和觀點。在上課時,教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要做出合適的應答,通過多向交互作用,推進教學過程。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認知實踐活動
許多教育理論家都反復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 程,如皮亞杰、杜威、陶行知都是這樣認為的。他們都強調了要讓兒童通過自 己的活動,建構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維形式,都強調從生活中學習, 在活動中學習的重要性。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發展,“活動教學”的思想再一 次影響到課堂教學領域里來。我們把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認知和實踐活動的活動 性策略作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一條重要策略。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覺參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充 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成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的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四、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讓學生明確方向
教學反思,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它是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跳出以往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評價方式、作業布置等等。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部分教師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對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認識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天天學習,將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但是學習效率卻不高。原因何在?一些教師認為是學生智力問題,學生認為自己比較笨,卻很少有學生認為是自己缺乏反思,不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樣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等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以學生的寫作來說,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認為寫作文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所以,為了寫好作文,我們經常讓學生閱讀一些寫得比較好的作文,無形中,一些學生就開始模仿了。并不是說模仿不正確,但是,對于一些學生來說,生搬硬套的模仿會讓自己的作文更沒有水平,還不如按自己的方式寫呢。這個時候就會有學生反映,為什么會差這么多。但是,只是抱怨,并不思考為什么是不行的。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是不是適合自己,自己積累的素材是不是適合這類文章的寫作;自己以前寫作的優點在哪里,缺點又在哪里,寫得好的學生哪里可以借鑒等等。讓學生逐漸學會自我反思,當然,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五、改進課堂提問方式
改“師問”為“生問”,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溝通、討論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語文教學大多是老師設計問題,提問題后引導學生回答。課堂教學行為中,過多的行為是教師提問的行為,學生提問是非常少的。教師帶著預先設計好了的問題和明確的答案進入課堂,總企圖把學生的思路往預先設計好了的方向引導。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總想揣摩老師的意圖,發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個人的真實見解。這種“師問生答”的方式,處于課堂教學中心地位和主動地位的永遠是教師,而學生只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是一種單項的、預設的課堂支配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了學生的發展。一個學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長期處于被動地接受問題、認識事物、掌握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發問精神,學生的好奇心將被泯滅,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學會懷疑,學會提問題,學會討論、解決問題,把大量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提問題、討論,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