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占比例普遍較大,他們的發展需求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宏觀資助體系越來越完善,但在微觀方面,如何針對這一群體的發展需求建構科學的評估體系以便更為有效地開展資助工作則是地方政府和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本課題組在對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現狀開展調研基礎上,對影響學生發展需求狀況的因素和學生發展需求狀況的外在表現進行了分析,嘗試構建一套蘊含育人導向的量化評估體系,為進一步優化地方高校資助工作的決策科學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評估體系
近年來,國家財政對學生資助工作的資助力度逐年增加,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成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財政投入最多、資助范圍最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實惠最多的一項制度安排。
一、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需求現狀分析
課題組從2011年開始,在某地方高校通過連續近4年的動態不定期抽樣調查,比較深入地開展了對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的調研評估。共發放《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現狀調查問卷》發出問卷585份,收回559份,有效484份;開展專題小型座談5次、個別訪談25人。調查輻射四個年級,不同專業。根據調查分析、歸類、匯總,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需求現狀大體如下:
1、關于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需求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一、大二學生普遍認為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同等重要,大三、大四學生則認為精神幫扶比物質幫扶更為重要。90%學生希望政府和學校在繼續重視物質幫扶的同時應該更重視精神幫扶,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方面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在“您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哪些方面的突出需求”和“您希望政府、社會、學校或他人從哪些方面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幫助”兩個問題中,49.87%的學生選擇“物質(經濟)幫扶”,位列第一;33.65%的學生選擇“精神幫扶”,位列第二。在“物質上得到資助”和“精神上得到幫助”的需要程度上,選擇“非常需要”和“比較需要”的,分別占到被調查人數的72%和78.4%。
2、關于對獎助學金的使用分配需求方面。調查表明,在對獲得的獎助學金的使用分配上,排位分別是生活費開支占36.84%、學習開支占35.09%、寄回家補貼家用占19.30%、捐贈及其它占8.77%。說明,用于解決自己和家庭經濟的需要仍是主要的,其次也凸顯了對于幫助解決自身發展需要的重要性。
3、關于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需求方面。調查中在心理幫扶方面被引起廣泛關注的是自信心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鍛煉。在需要程度上,選擇“非常需要”或“比較需要”的達到了84.08%。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認為學校應重點加強對貧困生自信心和人際交往關系的重視。
4、關于就業能力和就業保障的需求方面。調查表明,學生普遍較為關注自己的就業前景,有77.5%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希望國家和學校在就業方面能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開辟“就業綠色通道”。高年級學生則超過95%。同時,有超過85%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高校應在日常教育中更多關注他們的就業能力,切實幫助他們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滿足自身的衣食住行之后,更多的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況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評估體系對高校培養和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課題組嘗試從個人基本情況、個人物質需求情況和個人精神需求情況三個一級指標中構建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通過個人基本情況指標量化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對其貧困程度進行量化;通過個人物質需求情況和精神需求情況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量化情況。構建量化指標體系,將定性化的指標加以定量化,然后采用TOPSIS法進行排序,最后得出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發展需求狀況的排序,為各類學生資助項目的資格認定以及學校培養目標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指標體系構建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致性、科學性、可比性、可行性、動態完善性原則。鑒于此,在充分考慮地方高校資助工作實際需要并汲取同行專家學者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依據上述基本原則,綜合使用問卷調查、輔導員老師訪談、學生代表座談等調查研究方法,構建了如下表所示的評價指標。
本評估體系主要分兩大部分,學生自評指標和資助評議小組互評指標。自評部分由學生本人自行填寫申報,主要是個人的自我評價;互評部分由班級學生資助評議小組根據學生日常表現打分,主要涵蓋學生經濟狀況的外在表現和遵規守紀、感恩勵志等具有教育引導意義的內容以及個人能力發展狀況的體現。總體思路是相對客觀直接的內容由學生自行申報,通過核對檔案、電話信訪、實地抽查走訪、互相比對印證等手段來確保真實性;主觀性較強的項目由評議小組在限定范圍內確定等級打分,同時根據資助育人的要求適度增加了感恩勵志、誠實守信、自強自立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個人素質、能力等方面提升的塑造。
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表和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評估表運用TOPSIS法進行相對優劣的評價。TOPSIS法是一種逼近于理想的排序法。運用TOPSIS法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個人物質需求和個人精神需求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個人紀律、日常消費、道德修養、心理發展和能力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計算各學生各指標分數分別與所有申請助學金的學生中最低值情況、相對最高值情況進行比較的差值,并進行排序。
三、與評估體系相配套的管理舉措
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評估體系的正常運行,需要有與評估體系相適應的配套管理措施。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高校輔導員應該在大一新生入學就及時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建設,結合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需求表的觀測點,認真登記所有學生的相關信息,建立完備檔案資料。其次,要及時對檔案信息進行更新,實行動態管理。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等變化因素造成學生經濟困難或心理困惑等要素變化的信息進行及時補充、修改、登記。再次,要利用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加強核查、抽檢。此外,還應在學生中開展廣泛的富有成效的誠信教育、心理教育及能力培養。努力引導學生誠實守信,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其他同學一樣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郭菲.趙存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實施辦法及動態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8)
2 張燁.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學生資助系統的設計與實現[Z].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