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學中應注意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靈活選擇運用素材,化腐朽為神奇;巧用修辭手法,實現語言陌生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關鍵詞: 求異思維;素材選擇;巧用修辭
有人說學語文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句話道出了學生的苦衷。作文課堂上,學生如鴨子上架,痛苦至極,無奈至極??墒钦Z文學習就是要培養我們的讀寫聽說能力,其中寫的能力更能體現一個人語文綜合素養。更何況近年的中考和高考中作文分值都高達60分。因此作文可以說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可是由于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再加上作文教學本來就事倍功半,付出甚多,收效甚少,所以漸漸地被邊緣化,甚至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以至于學生在考試中作文失分嚴重,得不償失。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意見和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培養思維品質,提升思維能力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思想一成熟,語言表達也自然流暢;沒有清晰的思維,語言表達往往會詞不達意,甚至語無倫次。生活是最好的書本。只有我們和生活零距離,積累生活,豐富體驗,勤于思考,方能讓思維之樹花繁葉茂。
鍛煉自己的求異思維。避開常用的、一般的思維習慣,另辟蹊徑,反彈琵琶出新調,往往會讓人耳目一新。凡此種種,克服思維定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思索,從而展露新思想,塑造新形象,即為求異思維。
二、激活寫作素材,靈活選擇運用
學生在寫作時常會一頭霧水,激不活任何已積累的素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積累素材時貪多求全,照單全收,未對素材展開深入的理解和思考;②不能分類整理素材,大腦中的素材雜亂無章,寫作時茫然不知所措。
在積累素材時,判斷什么素材是好素材,應把握兩個原則。①新穎。對于那些以愛迪生、牛頓為代表的老科學家,以黃繼光、雷鋒為代表的老革命者等已用濫用俗的材料,要努力回避。②內涵豐富,材料要具備“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豐富內涵。任何一個作文,必然逃不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立意范疇,如能從這四個角度整合素材,必能事半功倍。
論據替換。近年來,李白、杜甫、陶淵明等素材在應試作文中的審美疲勞趨勢正在逐步呈現,如有可能,同學們應該努力推陳出新,實現有效的替換。如同樣是寫隱士,可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換成“逍遙游”的莊子或“梅妻鶴子”的林和靖,如能更換成在阿拉斯加過狩獵隱居生活的約翰·海恩斯就會更新穎。如以“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為素材論證“要做生命的強者”這一主題,可把貝多芬換成在地壇苦思15年終于悟出生死真諦的史鐵生。
三、巧用修辭手法,實現語言陌生化
所謂“陌生化”,通俗點講,就是“換一種說法”,以陌生表現熟悉。我們在敘述或陳述常見的事物或道理時,不用大多數人習慣采用的說法,而采用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表現語言——一張陌生的面孔,會給文章帶來一道亮麗的色彩。有這樣兩句話:“春天來了?!薄氨患氂炅軡竦镍B鳴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漲。微風拂來,夾岸的柳枝被風剪成絲縷,舞成一片婀娜?!保ǘA翱《守望春天》)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就是春天來了,我們都能讀懂,但似乎后者更能抓住我們的心,因為它更容易引發我們詩意的聯想和想象,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種美感的獲得就是靠語言的陌生化。事實上,古往今來,許多作家為我們樹立了語言陌生化的榜樣。
女人愈老聲音愈大,而男人則反之,老如這位化學老師,聲音細得仿佛春秋時楚靈王章華宮里美女的腰。講幾句話后更變本加厲,已經細成十九世紀俄國上流社會美女的手,純正的“未盈一掬”,那聲音弱不禁風,似乎有別人吹一口氣就斷掉的可能。(韓寒《三重門》)
以上作家十分注意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得語言陌生化,使人在反復品味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充分顯示了陌生化語言的獨特魅力。分析這些句子,不難發現它們具有兩個共同特征:從途經上說,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使我們獲得意想不到的美感體驗。
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可以實現語言的陌生化,增強語言表現力,令人耳目一新。但不恰當地使用,甚至濫用,則非但對增強文章美感無益,反而會極大地損壞其美感。也就是說,語言陌生化必須有個“度”,應有其相應的原則和標準。這個度至少有兩個,一是頻度,二是陌生度。對于前者,主要強調不可通篇使用陌生化語言,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陌生化語言的初衷是為文章增加亮點,增強文章表現力和美感。如果通篇都用陌生化語言,則文章反而無亮點可言。另一個問題是,通篇都用,很容易導致詞語的堆砌,給人以無病呻吟、矯揉做作之感,從而以華麗的形式損害了內容的深刻與豐富。什么時候用呢?竊以為應該在那些人們最習以為常的諸如“春天來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表述上使用語言陌生化,給人不一般的感覺,緩解那種因太尋常而引起的審美疲勞。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可以換一種表達:“血色的夕陽還未涂紅檐下雨燕的歌喉,心急如焚的雞鳴早已把半天殘月掛在了山腰。歲暮的爆竹聲剛在春雨的懷里悄然睡去,枯瘦的寒風又把太陽的影子送到歲月的末梢。”(董華翱《時間你早》)一天的瞬間轉換,四季的短暫更迭,被形象化、陌生化了,我們不但可以從中感受到時間過得真快,還覺得新穎耐讀,并樂于接受。
學習寫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太多,以上是筆者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掛一漏萬,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