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生物學概念教學一般采用對概念的單一講解,不注重概念的演變過程、滲透的方法和體現的價值,使學生把背誦作為學習生物學概念的主要方式。這種教學方法極大地影響了生物學概念教學對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培養的價值。生物課程具體目標中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緯度在課程實施過程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生物學概念教學時,不僅要利用概念圖等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建構,而且,在有效地建構概念的同時,還要展示生物學概念的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滲透生物學概念所負載的方法,體現生物學概念所蘊含的價值。生物科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一個科學過程。所以學習生物學生物課程中的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內涵,價值觀不僅強調對個人價值的判斷,更強調對社會價值、科學價值、人文價值的判斷。在生物學概念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蘊含的價值因素,并有意識地貫穿教學過程之中,這樣才能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
一、實用價值
生物學與人們的衣食住行、衛生保健以及環保密切相關。生物學對人類生活的實用價值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古老的話題,但在今天卻被賦予新的意義。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分裂、分化、癌變、衰老”、“生殖、發育”等概念時,可以讓學生了解目前生物學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技術、生殖技術、器官移植、惡性腫瘤治療等方面的應用價值;在學習“植物新陳代謝”概念時,可以讓學生了解生物學在解決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熱點“三農”問題中發生的重大作用;學習“發酵”概念時,讓學生了解利用酵母菌發酵制造啤酒、果酒、工業酒精;利用乳酸菌發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規模生產青霉素;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藥品,如人的干擾素、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等方面的應用價值。
二、科學人文價值
人們常說2l世紀生命科學將成為帶頭科學,這一方面指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經濟、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生物科學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生物學不僅具有科學價值,還具有巨大的人文價值。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滲透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能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協調發展,即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品質。例如,在學習“酶”的概念時,讓學生了解有關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及成就:1931年,德國科學家瓦爾堡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及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4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因發現酶結晶、美國科學家諾思羅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質純結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53年,美國科學家李普曼因發現輔酶及其中間代謝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55年,瑞典科學家西奧雷爾因發現氧化酶的性質和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72年,美國科學家穆爾、斯坦因因研究核糖核酸酶的分子結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75年,英國科學家康福思因研究有機分子和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78年,瑞士科學家阿爾伯、美國科學家史密斯、內森斯因發現并應用脫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3年,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在遺傳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7年,美國科學家博耶、英國科學家沃克爾、丹麥科學家斯科因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同時,還可以講解其中一些科學家不畏艱難、不艮權威,勇于攀登的科學精神。這樣不僅能激起學生以后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
三、美育價值
從提高生物學教育的價值這個角度思考,美育是一個幾乎未曾開發的處女地。生物學概念教學體現的美育價值,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中國傳統的審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覺思維,而生物學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一部分,應以嚴謹的理性分析為主。生物學中美的存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生命美,另一種是生物科學美。
生命美。生命世界給人類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審美領域,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為生命美。在學習“細胞”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感悟各種細胞形態所蘊含的形態美:在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時,可以講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體的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諧美。
生物科學美。生物科學中的科學美包括理論美和實驗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學特征在生命科學中的體現。例如,學習“化學元素”和“細胞”概念時,可以讓學生感悟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美和生物界細胞結構生物的統一美;在學習“細胞分裂”概念時,可以讓學生感悟細胞分裂的規律美;在學習“DNA”概念30時,讓學生感悟DNA雙螺旋的結構模型的對稱性體現了科學理論的結構美。還可以讓學生感悟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新奇美,因為這個實驗以奇妙的構思,確證了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