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欲,使學生處于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以情境為起點的數學學習才能有效的展開,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果,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復習導入;情境導入;實踐導入;設疑式導入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學習情境的教學行為方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基本技能。在新課開始時。教師如果精心設計教學的導入過程,創造教學過程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注意。安定學生情緒,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 投入課堂學習。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只是每個人的認識和做法不盡相同,最終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樣?,F在的中學生活潑好動,根據專家結論,中小學一般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思想集中,這段聽課效果也最好,那么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導入,設計得好,往往能起到一般的說理不能起到的作用,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要想上好一堂數學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這里,就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復習導入法
復習導入法即所謂“溫故而知新”,利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導入新課,淡化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迅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能有效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難度。它的設計思路:復習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分析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圍繞新課主題設問,讓學生思考,教師點題導入新課。
運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幾點:一要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而聯結點的確定又建立在對教材認真分析和對學生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二是搭橋鋪路,巧設契機。復習、練習、提問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另一方面在復習的過程中又要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設置難點和疑問,使學生思維暫時出現困惑或受到阻礙,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創造教授新知識的契機。
二、創設情境導入法
創設情境導入法即教師選取具體的背景,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生動形象。它的設計思路:教師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出里面所包含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點出新課。例如:在學習“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時,創設如下情景: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能頂上嗎?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為 0.8,三個臭皮匠能解出問題的概率分別為0.5、0.45、0.4,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那么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較,誰大?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運用此法需要注意:情景的設置要從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或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典例出發,若學生對這個情境不熟悉,他們想思也無從下手了。只有貼近他們,他們才會自始至終圍繞問題,步步深入領會問題本質,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動手實踐導入法
皮亞杰的認知發生論中指出“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并從活動中抽釋出數學知識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能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促成教學的良性循環。因此上課時應適當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驗,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新知識,主動發現欲學新知識的奧秘,引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比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先讓學生量量自己兩個三角板三邊的長度,并大膽猜測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我又讓學生畫出,使得求AB。有的學生嘗試計算,有的學生由前邊動手量的數據能推出結果,但也講不出原因。這時,老師提出要解決此問題,我們須學習一個重要定理:勾股定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動手操作的效果是學生們通過實驗將感性知識轉化為理性思考。動手能力強的同學,一場實驗下來,內容可以掌握80%;動手能力差的同學,通過實驗,可以提高學習的理解力。同時,在今后的知識運用中,可以避免不該出現的錯誤。
四、設疑式導入法
問題設疑是根據中學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在新的教學內容講授開始時,教師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引起驚訝,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的一種導入發方法。引入時,可故意設置疑障或陷阱,使學生處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誘導學生上當。例如:講授“分式基本性質”時,先讓學生解-2x=4,再解-2x﹤4,學生類比得出x﹤-2,然后讓學生代個值檢驗試試,結果又不對,學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運用此法必須做到:一是巧妙設疑。所設的疑點要有一定的難度,要能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營造一種“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問善導。要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盡快活躍起來。因此,教師必須掌握一些設問的方法與技巧,并善于引導,使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需要說明的是:設疑導入法與懸念導入法有相通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時更要“懸”。
五、聯系實際引入
教師可結合新課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課。聯系實際的目的是使學生所學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聯系起來,從而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深對間接經驗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習有理數的減法時,我提問學生:“某地一天的氣溫是-3°c-4°c,這天的溫差怎么計算?”,在學習行程問題中的“順流逆流”類應用題時,我問學生:“你在河流中游泳時,往上游快還是往下游快些?為什么?”由這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不會覺得數學知識乏味,同時對間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好。
總而言之,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欲,使學生處于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以情境為起點的數學學習才能有效的展開,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果,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