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還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尤其是創造力。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做如下探討:
一、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改變教學觀念
根據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分析,高中歷史課程是一門培養和提高學生素養的基礎性課程。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多地借助于粉筆、板書和老師的言傳身教,除非老師的語言生動、幽默、形象,否則很難打動學生,也未能體現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長期下去,學生對歷史學科就會感到厭倦和缺乏興趣。新課改之下,因為教材體系作了大量的調整,以專題史的模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圖片和史料,顯得異常豐富,因而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充分地利用這些優勢向學生展示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層次地利用教學手段來向學生展示歷史,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歷史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結合教材給學生設問,并建議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師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形成了最終結論。在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思考歷史、評價歷史、質問歷史的習慣,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改后,對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觀念是只要學生的成績,上課時以老師主體,學生只要認真的聽講,記筆記、背書,考試達到老師的要求即可,這樣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要求了。而高中歷史教材的體例、結構,要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學習留出發展的空間。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培養全面素質的學生,而不是高會低能的學生。所以,教育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師是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的,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對于歷史新課改的實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教師教學觀念的變化取決于是否從心理上認可和接受新課改,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否愿意去更新觀念,勇于接受挑戰,是否善于學習、創新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這方面進行調整,全面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二、培養直覺思維,注重右腦開發
1、培養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指沒有完整的傳統邏輯過程,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它的心理機制是:思維活動在有關問題的意識邊緣持續活動,當腦功能處于最佳狀態時,原來的神經聯系突然溝通,形成了新的聯系。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在創造發明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就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
2、注意右腦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左右兩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腦擅長言語和邏輯思維,右腦擅長形象思維。目前教學偏重發揮左腦的作用,偏重邏輯思維和言語的訓練,而輕右腦的開發,輕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培養訓練,應引起充分注意。右腦的開發主要通過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培養訓練。培養直覺思維的方法,前面已作闡述。形象思維的培養可通過上課形式的改革,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參觀、訪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等,也可利用電教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教具、學具等直觀器具圖表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
三、提高“三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
1、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提高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流暢性指對刺激很流暢地作出反應的能力。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法,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短時間內尋求盡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文化(一)》時,可提問:“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哪些主張(思想)對你有啟迪?每人列舉五例以上。”學生踴躍舉手,回答的內容涉及辯證思想、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社會改革、法制建設、人事制度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問題,學生思維活躍、流暢,課堂氣氛熱烈活潑。
2、利用假設或變式,訓練思維的變通性。思維的變通性指對刺激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學中可利用假設或變式,讓學生短時間內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將課本中思考題“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為什么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改為“沒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能否取得最后的勝利?為什么?”促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的作用進行全面的思考、歸納。有的認為沒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就難以取勝;有的認為抗戰是正義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最終將取勝,但需借助國際抗日力量,否則中國人民將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3、延遲思考,培養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指對刺激作出不同尋常的反應,具有新奇的成分。延遲思考,即不讓學生馬上回答問題,以求見解的獨創性。如教《‘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十年》時,可出思考題:“1966年你如果主持中央工作是否開展‘文化大革命’?為什么?你認為當時應抓哪些工作?”這題目讓學生站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來考慮問題,他們必須閱讀課本和有關資料,了解當時的背景和黨的方針政策后才能回答。多數同學認為不能開展“文革”,應堅持中共“八大”路線發展生產力;有的認為可以開展“文革”,但僅局限在文化領域,以加快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并推動物質文明建設;有的認為當時就要解放思想,實行改革開放,同時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學生思維很活躍,也有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