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是由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有感而發產生的,最早產生的是自然樸素的“聲”。“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抒發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從古至今、從生到死就像一棵長春藤始終盤繞著人們,給人們帶來愉悅與美好。本文就少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 少兒;音樂;教育;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與品德培養相輔相成
1、古人重視“禮樂教育”。先秦的思想家說“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就是說禮(倫理道德、人際關系行為準則)、樂(音樂和其它藝術)、刑(法律)、政(政治)它們的目的是完全統一的。孔夫子把音樂列入“六藝”之二,他說音樂的作用:“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詩歌和音樂,可以表現人的感情,可以認識歷史,可以團結人,可以諷刺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遠可以服務君王,近可以奉養父母,還可以從詩歌和音樂中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在孔子那里詩、樂不僅是美,更重要的是“仁”和“禮”,也就是德相聯系,故曰:“樂者,德之華也!”把音樂視為一種完美的境界。在儒家教育思想中,音樂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2、音樂在國外教育中的地位。無獨有偶,歐洲文藝復興前期的大學,它的“四科”,或稱“四藝”是指“算術、幾何、音樂、天文”,輔之以“三法”,即“辯論、演說和辯證法”。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更把音樂稱之為“心靈的體操”。比如:“音調的美,來自心靈的聰慧和善良。”“音樂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的多……第一,節奏、樂調以最強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靈的最深處……第二,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銳地看出藝術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正確的加以厭惡;看到美的東西,他就很快地把它們吸取到心靈里作為滋養……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可見,中外哲人都對音樂十分重視,并把音樂教育與品德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少兒音樂教育能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個人在童年開始熟悉周圍的環境。他首先在幼兒園遇到同齡的小朋友和他的第一位老師。克服這種陌生而困擾經歷的最好辦法就是唱歌和玩與音樂有關的游戲。幼兒園老師教授這些唱歌游戲,使兒童同時學習動作、字和旋律。在一些年之后這些東西才被分開學習。曲調通過唱名得到了解;歌曲的自然脈搏成為節奏練習;動作開始是穩定的走步,后來成為時間的節奏。在幼兒園的第一階段,教材得到吸收,然后自然地學會了第一批音樂基礎知識。這種漸進式的進步進行的非常謹慎,而且是在大量練習之后取得的。應該指出,班上有一小部分兒童通常由于害羞不會立刻積極參與游戲。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因為任何強迫性的要求都不會使兒童產生良好的反應。根據“兒童自然發展法則”,在幼兒園時期,兒童的音樂教育重在對音樂的感受、參與和對興趣的培養。所以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往往具有趣味性和參與性的特點,以引起兒童的興趣,促成兒童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和印象,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學樂器培養兒童學習毅力
音樂范疇之廣,這里只以兒童學弦樂器為例,談談培養兒童學提琴的毅力。如拉音階,枯燥無味,教師要啟發學生音階是音樂中最基本的要素,七個音符由于不斷高低,長短的變化,經組合后成為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或樂曲。這就像剛入學的小學生語文課一樣(橫、堅、直、勾、撇、捺),一筆一筆地練,一個“橫”,也要寫一篇呢,目的就是練準、練熟。拉音階也是練基本功,必須堅持天天練,而且要按先生教給的要領去練。兒童故有好動、好奇心里,常常不能持久,這須教師的誘導,家長的配合,培養他的堅持意志。如空弦練習,空弦練習是初學者提高運弓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練習,講明拉空弦找音量音質發音振動最佳的位置,琴碼與指板端中間處往上提會音不飽滿,有如走在彈簧訂上無力,往下會發出小耗子的吱吱怪聲,也只有學會正確的握弓,正確的使大臂力量由小臂傳到手掌,三點一線的貫通作用,孩子們就會領悟要點的要求,自然會消除初學者的心里與生理上的緊張狀態。
四、少兒音樂教育能促進個性的形成
運動能使人心情開朗、精神振奮、積極活潑,尤其是少兒期的運動經驗,對一個人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已為許多理論和實踐研究所證實。有研究表明,身體活動的能力影響少兒自我概念的形成,少兒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是由其身體活動的能力決定的。因此,少兒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確認有可能成為其自我概念的中心。身體活動能力較強的少兒,往往會得到成人較多的贊許以及來自小伙伴的羨慕和欽佩,他們會逐漸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這種良好的感覺將促使他們對其他事情也抱有較強的自信心,愿意大膽、獨立地嘗試新事物,行為更積極主動,經常表現出較強的探索精神和獨立性、自主性。少兒音樂教育能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身體運動的種類和項目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個人單獨進行的,但絕大多數的運動需要在社會性的場合中進行。這時需要兒童學會與他人友好合作、遵守游戲規則,克服沖動,學會等待和忍耐,懂得分享,還要具有公平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責任感等。因此,身體運動為培養少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此,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必須有針對性地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幼兒園階段要多采用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教學,同時盡量培養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引導,培養他們對高雅音樂的興趣,接受正統音樂知識。
參考文獻
1 胡雅芹.早期音樂教育對少兒智力開發的
影響[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4(2):12·13
2 鄒京航.如何讓少兒音樂學習充滿快樂[J].
成才之路,2009(2):56~57
3 韓文藝.少兒音樂快樂教學[J].北方文學.
2011(11):119~120
4 孫忠林.淺談少兒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J].
戲劇文學,2003(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