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角活動是指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將活動室的空間相對劃分為不同區域,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它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而實現的。它是人為創設自然情景下的幼兒游戲,它在幼兒自發自愿的活動提供條件的同時,又滲透教育的目的要求。區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罷,都應體現一定的教育意圖和教育要求,一系列的創設和投入都是為了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學習探索。而在區角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往往來自于材料,幼兒的各項發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
關鍵詞: 區角活動;規則;指導
一、區角活動的規則制定
區角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又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因而,指定區角活動規則的主體應是教師和幼兒,所以,在實踐中我總結出師幼共同制定活動規則的三種方法。
1、在活動矛盾中自主商議和制定。幼兒在活動中遇到了影響該活動正常進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幼兒無法解決的,如,在角色游戲“燒烤吧”中,幼兒看到很多逼真的投放材料時,蜂擁而上發生爭搶現象……這時,教師可以及時地組織幼兒就此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讓幼兒清楚地明白活動正常開展需要共同商定活動規則,如“燒烤吧”中必須有專門的烤串師傅、服務員、收銀員、錢幣。服務員是專門招呼客人入座、點菜、收拾桌椅的,烤串師傅是負責為客人烤出香噴噴的烤串的,收銀員是負責收取客人吃烤串費用的等。由于采用幼兒自己商議的活動規則和要求,而且這些規則和要求都是孩子們切實需要的,因此,幼兒較能接受并能在活動中自覺地遵守。
2、在活動過程中嘗試、探索和完善。活動規則是活動的一種行為規范和準則,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準則加以規范,所以,活動規則往往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完善的。而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不應急于把解決問題的“答案”告訴幼兒,而是應該引導幼兒自主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我們主張讓幼兒在不斷地嘗試探索中去建立起相應的活動規則,這不僅會讓幼兒深刻地體驗到規則的重要性,增強幼兒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同時,有利于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編織拖鞋區域活動中,幼兒玩得非常盡興,但卻沒有像樣的作品呈現,為什么呢?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得到的答案多種多樣:“只顧著編忘了老師的要求”“編完又拆了”“別人給我拉開了”……那怎樣才能讓老師看到你們的作品呢?經過幼兒的反復實踐、總結自主得出:活動中要牢記活動要求,做事要有耐心,要愛護其他幼兒勞動成果等,這不僅使幼兒自覺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還有利于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區角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任務
當幼兒開始活動時,教師的任務應該調整為觀察幼兒的游戲需求,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幼兒指導。教師應該觀察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指導策略等問題是教師在活動前要有所考慮的。
觀察內容有:一是看活動環境能否激發幼兒興趣,材料投放是否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材料數量是否充足等等。二是重點觀察幼兒的學習、探索情況,如當前幼兒興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兒為什么這樣做,了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什么困難,把握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特點和個性差異等等。
指導策略有:
1、以間接指導為主。依靠材料為媒介進行指導。如:小班用勺喂食熟練了,可以把動物的口改小,也可以提供更平的勺子,還可以換用筷子夾軟的、扁的材料等,激發新的探索熱情。依靠問題為媒介進行指導。如教師要常用啟發式、探尋式的問題引導孩子繼續活動\"也許還會有秘密呢?再試試看\",\"為什么天平會傾斜,再放放看\"等等,引導孩子更進一步的嘗試探索。
2、以適時適度指導為宜。適時是指什么時候介入指導要靈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問題難以深化時、缺少材料時、或發生糾紛問題時等困難的情況下,老師應給予及時的支持和幫助。
適度是指教師的指導要留有余地、不直接告訴幼兒答案,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使區角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自己的活動。
三、區角活動與課程的融合
區角活動是課程教育的有效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在區角活動中發現、開啟幼兒的興趣點,為課程教育提供支撐點。同時,也可以將課程教育中的內容在區角活動中進行檢驗和鞏固。如我園大班教師在科學活動課《認識人民幣》之后,在區角活動中的生活區設置了“購物游戲”,將“商品”明碼標價,幼兒分別扮演“店家”和“顧客”,讓學生對照標價去“討價還價”,直觀感知人民幣。教師還設置了“銀行”,讓幼兒進行“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由于幼兒缺少這樣的生活經歷,起初他們感覺比較陌生,可在很短的時間之后,他們就熟悉了游戲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游戲,及時鞏固了幼兒在課程教育中學到的知識,同時教師也從幼兒的實踐操作中發現了他們認知上的“弱點”和“長處”,為以后的課程教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更有意義的是,這個活動充實了幼兒的生活經驗,不少家長在家園互動的活動中還與教師就此游戲進行積極交流,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強區角游戲的信心與決心。
四、自選區角自我學習,滿足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實踐證明:幼兒通過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活動方式,進行著知識技能的學習。如:幼兒在選擇區角時根據自己的愛好需要選擇區角,有的選擇音樂角去敲打樂器;有的選擇扮演區,去給娃娃家的娃娃當爸爸或媽媽。有個別小女孩特別鐘愛當“媽媽”,一連幾天都選擇到扮演區體驗了生活中媽媽對孩子情感。還有的選擇科學角去探索科學現象。在玩中自己探索、研究,充分積累經驗,開啟思路,甚至還迸發出發明創造的小火花。孩子們也正是在以操作材料為媒介的區角活動中,通過比較、驗證、反省,不斷從與他人關中認識、了解、發展自我。
幼兒園區角活動的開展要根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狀況,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結合教育目標進行合理有效地開展。與此同時,教師也應增強責任心,積極掌握相定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善于總結經驗和不足,才能把幼兒園區角活動生動有效地開展起來。
參考文獻
1 彭蝶飛.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7,(Z1)
2 [美]羅杰. 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Grand Central Pub,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