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分析臨床上持續性植物狀態(PVS)患者的腦電生理。方法:以12例2012.1.1~2014.1.1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治療和促醒,并以PVS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誘發電位、腦電進行檢查和評價,同時探討與臨床的相關性,再對電生理對PVS的評級意義進行分析。結果:患者在接受治療和促醒之后,蘇醒并且意識恢復者達到8例,治療成功率可達66.67%,并且患者治療前與蘇醒之后的腦電檢查差異不顯著,但是在誘發電位上卻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在對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進行治療成效和預后評價的時候,可將體感誘發電位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作為主要的依據,而腦電圖可作為患者腦功能變化的主要監測手段。
關鍵詞: 持續性植物狀態;腦電生理;腦電圖;誘發電位
臨床上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屬于一個特殊性群體,主要是一種意識障礙。首次提出的時間是1972年,并由Jennett和Plum提出,患者將睡眠-覺醒周期保留,但是卻喪失了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認知[1]。為了對患者的治療情況的有效性進行監測,臨床上常用的依據是腦電生理分析,也就是對腦電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及其體感誘發電位的重點分析。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以12例2012.1.1.~2014.1.1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的年齡在15~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3±2.1)歲,患者的病程發展在112天~1240天,具體致病因為麻醉意外、電擊傷、CO中毒等,所有患者均排除顱內病變的可能。并且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滿足以下情況:一是患者的腦干與丘腦下部功能得以基本保留;二是將自主血壓和呼吸保持;三是不能表達語言和理解;四是眼球無目的性的進行跟蹤運動;五是有睡眠覺醒周期;六是能刺激下睜眼和自動睜眼;七是喪失認知功能,不能執行指令,活動具有無意識性。
2、方法。對以上12例患者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合理促醒方案的選擇,具體包括了中西醫藥物促醒、體外反搏、高壓氧、神經干電刺激、經顱磁刺激、電刺激、光刺激、音樂刺激,同時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防治。并且對患者實施整體和營養護理,并將導尿管和氣管套管拔出,對患者的二便、吞咽和關節活動功能進行改善。
3、評定方法。①患者的腦電生理評價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評價,I級為波幅和潛伏期基本正常,3分;波清晰可辨,波幅下降,潛伏期延長為II級,2分;存在分化不清的正相波或存在余各波部分為III級,1分;IV級為0分,僅見I波存在或波形難以分辨[2]。體感誘發電位評價,I級基本正常,3分;II級50ms后的波形成分缺乏、波幅降低、潛伏期延長,2分;III級20ms后的波形成分缺乏,僅有N2O和P15,1分;IV級僅有P15,各波均消失,O分。腦電評價,I級接近正常,α節律為基本節律,3分;II級以θ波為主,2分;III級以δ波為主,1分;IV級為近平坦波,腦電基本節律消失,O分。②臨床評價植物狀態的脫離與否,I級:植物狀態,患者無語言或完全不能將指令執行;II級:初步脫離植物狀態:能夠簡單對答并將簡單指令執行,0~12分;III級:脫離植物狀態,能夠對答且能將復雜指令執行,0~12分。②治療成效評價
4.統計學處理。對以上患者的資料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t檢驗患者治療前和恢復意識之后的誘發電位和腦電圖情況,當P<0.05的情況下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患者在接受治療和促醒之后,蘇醒并且意識恢復者達到8例,治療成功率可達66.67%,并且患者治療前與蘇醒之后的腦電檢查差異不顯著,但是在誘發電位上卻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結論
丘腦、大腦皮質及其腦干網狀上行激活系統是人類覺醒狀態得以維持的關鍵,因此,必須保證以上幾個方面的功能和結構完整。反之在受損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昏迷現象的發生。而SEP和EEG主要是對大腦皮質功能的狀態,而腦干的功能狀態主要是通過BAEP反映。同時在以上調查中的結果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處。由此可見,可將體感誘發電位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作為主要的依據,而腦電圖可作為患者腦功能變化的主要監測手段。
參考文獻
1 劉偉.賈麗燕.張賀等.顱腦手術后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促醒治療[J].濰坊醫學院學報,2006,(274~275)
2 李素敏.吳杰.孫吉林.持續性植物狀態患者腦磁圖體感誘發磁反應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