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chuàng)新。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文言文教學;古詩詞鑒賞
一、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河山。如何打造這半壁河山,讓它光輝燦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心愿。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不同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也不盡相同。
1.作文訓練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寫作中的文體意識。文體意識在教材作文訓練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高一側重記敘文、說明文的寫作;高二側重于議論的寫作;高三以綜合訓練為主。但是就我們學生的作文看,作文的文體特征不明,有部分學生的文體意識十分淡薄,甚至作文較好的學生,無論要求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說明文,他都按自己的習慣寫,不顧及文體特征,他們一是為了張顯個性,更多的時候他們其實是文體不分的。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就必須讓學生明白中學作文習作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他們將來走人社會的實用需要,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練習,讓他們明白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寫法。從記敘文的練習開始,到說明文、議論文,每種文體都安排一定量的練習,最終達到讓學生寫出有文體性的文章的目的。
2.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而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學生作文,往往不是為了發(fā)表給別人看,其讀者一般來說就只有他的語文老師,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建立起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他們才會自覺地有效地寫作,才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作文題材新穎,主題深刻,人物典型,情節(jié)生動,貼近讀者,而不會“一件小事年年寫,一個主題寫幾年”,不會寫那些假話、空話、套話。這樣,在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二、文言文教學
1.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自古以來,誦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文言文教學中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教學的立足點。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傳統(tǒng)的、重要的方法。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總是先由教師疏通文意,掃清字詞障礙,然后串講,最后歸納中心與寫作特點,課后才要求學生背誦或熟讀。但是,文言文比現(xiàn)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的經(jīng)驗就是大量的誦讀(朗讀和背誦)。高中生學習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也沒有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教材是我們的“源頭活水”,如果我們熟讀或背誦課文,試題或課外閱讀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詞解釋,只要課文中已出現(xiàn)過,我們就可聯(lián)系課文相應遷移,這樣閱讀能力就提高了。
2.教師針對文本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問題鏈),引導學生讀懂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對重點字詞和句子的點撥,疏通文章大意,既解決學生在字詞句上遺留的問題,同時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教師還可以適當拓展原始資料,結合時代背景深入解析文本,通過“知人論世”進一步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思想。例如我在講解《屈原列傳》這篇課文時,首先尋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在簡單地介紹了賈誼的生平事跡后,引導學生思考司馬遷把屈原和賈誼合為一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兩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兩人在文學上都有著突出的貢獻。然后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文章的第三段,讓學生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兩點:憂愁憂思、怨),司馬遷分別從哪幾個角度評析了《離騷》的文學成就(四個:風格、內(nèi)容、語言和情志)。在解決了屈原的文學成就這個問題之后,讓學生再結合全文,思考造成屈原人生悲劇的原因有哪些?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涉及文章的每一個章節(jié),實際上就是用這個大問題統(tǒng)領全文。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在引領學生疏通文章的過程,不過像這樣以問題疏通課文的方式,比單純地逐句逐段地疏通要有效得多,因為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不斷思考,由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詩詞鑒賞技巧
1.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詩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帶有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
2.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chuàng)造意境方面的藝術效果以及語言風格。
3.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
4.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包括作品的內(nèi)容與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tài)度,作品的意義(包括作品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審美趣味與感情基調(diào)。要準確評價“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是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對于賞析詩詞,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詞匯語言的積累,這是基礎。只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獲得質(zhì)的轉變,從而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把握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和所寄托的情感,進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深一層地鑒賞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