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題是小學數學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標準》把“應用題”融合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領域之中,并把它作為各領域解決其相應的實際問題的有機部分而呈現。
隨著課改的深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遇到了“應用題”這個棘手問題。有的說:文字表述的應用題,有的學生看不懂,找不準可用的條件;有的說:兩步應用題學生找不著思路,兩極分化嚴重等。傳統應用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從教學內容上看,依附于四則計算,按運算步數將應用題教學分段,人為地將應用題分成一般應用題和典型應用題,與生活實際相脫離,學生看不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價值。因此,通常情況下,學生學習應用題的目的只注重有沒有正確解答問題,而很少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沒有真正養成應用的意識。
第二,從教學方法上看,以模仿為主,“一例一類題,照葫蘆畫瓢”,忽視對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教材一題一種思路,沒有給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間,并且教材的解題方法以分析推理為主,思維活動分散在每一個推理環節中。
我認為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價值取向應朝多元化拓展,數學觀念、應用意識、解決問題的策略與創造性、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體驗等都應當成為應用題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出路在哪里呢?
一、“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并重
應該看到“應用題”教學在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方面確有其獨特的作用,這是無可非議的。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小學生實際上要完成了兩個轉化:從紛亂的實際問題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這是第一個轉化;然后分析其間的數量關系,用數學方法求解,并在實際中檢驗,這是第二個轉化。
以往教材中的應用題只注重完成第二個轉化,至于第一個轉化就由教科書“代勞”了。而現在的新教材呢? 比較注重第一個轉化,經常提供生活具體情境,讓學生選擇、整理,然后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可在完成第二個轉化時,有些教師往往一帶而過,顯得十分單薄,甚至認為學生了解了生活情境, 就自然而然地會列式解題不需要去解析其中的數量關系。長此以往,一旦遇到兩步計算應用題學生就束手無策了。
“應用題”雖然變化多樣,甚至有些題目的結構特殊,但教學中廣大教師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如引導學生操作或模擬,畫示意圖或線段圖,列表或摘錄條件,分析綜合法,假設法,逆推法,轉化法等等。這些解題方法能使隱蔽關系明朗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思路,值得提倡。
二、“生活情境”與“數學問題”互通
一些老師認為學生親身經歷才算是“生活”,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又有其局限,于是課堂教學中“購物”等現象泛濫就不可避免。大多數應用題所描述的內容,應該也是“生活”,給它扣上“脫離實際”、“人為編造”的帽子是不妥的。即使是頗受非議的“相遇”、“追及”等問題,在日常生活、戰爭情境、體育競賽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境。
生活情境要提煉成數學問題,生活原型必須提升到“數學化”層次去認識,這才有數學教育的意義。讓學生親歷活動,從活動情境中去發現數學問題,當然很有好處。
三、“解題策略”與“數學思維”共建
應用題將生活情境提煉成簡約的語言,以呈現數學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明確提出所要解決的目標。其內容為小學生間接經歷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過程提供了便利。其形式避免了“活動”過程常見的從生活情境直接到解決問題的“跳躍”,也避免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水平停留在直觀作思維的層次。
為了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必須引導他們去發現、總結并掌握一定的“解題策略”,應用題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即便是生活經驗,也要引導學生把經驗轉化為數學模型,才能真正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當然,我們反對那種把教師的思維模式硬性塞給小學生的落后教學方法,雖然“做數學”的理念得到了人們普遍認同,成為當前課改的一大成果。但是一種理念落實到具體實踐時,往往會產生一些“落差”。“活動(游戲)”過程隨意性強,低層次重復甚至失控的現象大量存在。這種課堂一旦冠以“做中學”的頭銜,即使聽課者看出它有忽視“數學化”,忽視構建數學模型的毛病,只要是公開課或示范課之類,就有人大加褒揚。
我們過去的應用題教學的確存在“機械”、“死套題型”的現象,課改就是改變這些。但是我們應該分清,造成應用題教學“機械”現象的根源,是我們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者的教學思想與方法!
學習數學就要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分析生活中各種數學因素之間的聯系,學會用數學化的語言去總結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規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種各樣的數學公式定律,包括數量關系式在內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