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可以影響初中生物教學效果,情感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注重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內涵,從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三個方面對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情感教育目標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剖析。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教學;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完整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只是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一種特殊的獨立的教育形式。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社會情感品質和自我情感調控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通過內化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二、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情感教育目標內容探析
1.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是關于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思想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而產生的情感,它是與對他人和自己道德要求的需要相聯系的。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和初中生的年齡、情感特點,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把初中生物教學中應培養的道德情感又細劃為以下4個方面。
第一,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關心國家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利益,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生物學教學中有豐富、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題材和國情內容。如我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特有的珍惜動植物種類、我國科學家在生物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機、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這些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我們正確認識自然、探索自然規律、推動自然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強有力的武器。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生物與環境、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生物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第三,環境道德感。促使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物科學,形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如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生態倫理學等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人與生物的關系、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觀念。
第四,行為規范道德感。促使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有關生物科學的參觀、實習和生物夏令營等活動,養成尊重自然規律和遵守法紀的優良品質;促使學生養成理性思維的良好習慣,克服意氣用事和我行我素等毛病,在人際交往中樹立守時、守信的觀念;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質,樹立群體觀念,養成協作習慣。
2.理智感。
第一,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理智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有:對學習內容表現出好奇心、新意感;對于學習中事物的矛盾或不能解決的問題,表現出懷疑與驚異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成就或解決問題后的喜悅的體驗─成功感;對于學習過程出現問題的焦慮感;對于解決問題的準確性的自信感以及對取得很大的進步的自豪與歡喜等等。在生物學中,關于生物科學發展的信息和熱點話題,如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最新成果,沿海頻繁出現的赤潮,腦科學研究的新進展等探究活動等都可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培養和了解科學方法論。科學精神是約束科學家行為的價值規范或準則,是“從科學成就和科學探索中概括衍生出來的關于人在處世行事中所具備的一種精神氣質,是一種追求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認識和理解的執著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學教學中,科學精神教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促使他們健康地發展個性品質。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具體要求是:一是通過觀察、實驗探索事物客觀規律,講實情,說真話,不弄虛作假。二是堅信憑借自己的毅力和創造性思維與能力會發現和掌握尚未知曉的知識,并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共同的信念,善于與觀點相同或不同的他人團結合作。四是無私無畏地把自己的發現貢獻給社會和人類。
科學態度通常是指面對實際問題能夠尊重事實和服從真理的精神傾向,它是一個人的優良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態度的核心是實事求是與誠實。具體內容如下:一是根據事實判斷事物,沒有獲得充分證據不做結論的態度。二是運用因果關系的概念觀察事物,重視識別事實與理論的態度。三是根據新證據或新理論及時修正自己的意見的態度。四是不盲目、不迷信、不偏見、不固執、不弄虛作假,尊重別人意見,追求真理和服從真理的態度。五是對待課外觀察、實驗報告、課后練習等作業,要有一絲不茍和力求精確、精益求精的態度。
3.審美感。審美感是對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標準而產生的情感。它是與對美的鑒賞和創造的需要相聯系的。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能夠體驗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生物體的內在和諧美、生物科學理論或模型的科學美、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表現出的人格美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美等。
總之,《課程標準》從促進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出發,構建了包括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然而傳統教學強調知識本位,其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情感目標難以達到。要落實情感教育目標,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設置情境、創造氛圍,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實際問題情境和人際關系中逐漸形成積極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