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安石及其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在此,我談也談不好王安石的過人之處及其變法的不世之功,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影響王安石變法成功的因素。
關鍵詞: 王安石;王安石變法;改革
一、改革者的性格、決心與態度
早在宋仁宗執政之時,王安石就上書過《上仁皇帝言事書》,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接著,在宋神宗執政不久,再次上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并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出了當時歌舞升平背后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作為熙寧變法的倡導者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把變法進行到底的態度。但他在性格上卻出了問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我們在《登飛來峰》這首詩中聽到的不只是王安石的自信與不畏艱難,還有他對要求變法的雄心壯志。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好勝逞強、自命不凡的性格。古人擅長把登高比喻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者自己登上某一個高度。從這首詩中就充分說明王安石自以為是的把自己放在了過高的位置上,以為自己已經站到最高處了,而“浮云”一詞對他人就有貶斥之意。接著,我們從《答司馬諫議書》“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領教)。”等句子中看出王安石的確具有高超的見識和犀利的言詞,但我想惡語傷人的道理可能還不為王安石所知,或說王荊公壓根就沒想過要得到司馬光的支持。他這封信真是字字帶刀、句句帶刺,就算是常人看到這樣的言詞心里也不會舒服,何況是司馬光呢?事實上,司馬光本來是主張漸進式改革的,且曾經與王安石志同道合。但后來卻極力反對變法,成了王安石的死對頭。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可能與王安石的性格密不可分,因為文人可是很容易意氣用事的!我們還可以從王安石和鄭俠的故事看出王安石太過主觀武斷的性格,把反對變法的人都拒之門外,不聽良言,固執己見。其實這樣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可能王安石被稱為“拗相公”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問題吧。他太過固執己見、主觀武斷,過分堅持“原則”了。
二、改革的內容
為什么這部較全面完整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呢?我想,與其內容還是分不開的。第一,變法領域的單一性。就是變法過分的把重心放在農耕領域上進行,而農耕以外的商業、手工業等行業卻很少觸及。這是歷來變法都不容忽視的。第二,變法缺乏創新性。變法只是對原來改革作小修改和補充,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熙寧新法”實際上是兼收并蓄的集體智慧。“青苗法”參考了李參在陜西發放青苗錢的經驗;“免役法”吸收了江浙數郡雇役的經驗;“方田均稅法”首創為大理丞郭諮;“均輸法”用漢武帝時桑弘羊之說;“農田水利法”也結合了范仲淹改革的內容……這一切都是與原來的變法融通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卻沒有提出體制上的變革,沒有不同以往、獨樹一幟的變化。
三、統治階級的力量、思想與領導核心
在古代要想改變社會情形只能通過兩條途徑,一是你提出的主張要被統治階級采納。不然,就只能通過農民起義之類的方式才可能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時,在宋代“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的社會環境下很難發生農民起義,而很不幸的是,王荊公在慶歷新政的最低潮時期上書的《上仁皇帝言事書》沒被采納,因樂于守成而不思創舉的宋仁宗趙禎是不可能以他的建言為意的。好不容易在宋神宗即位之時倍受重視,但很快因為一幅“流民圖”使宋神宗內心發生動搖。隨后,在保守派和反對派及廣大士大夫的極力反對下,變法的內容就被一一廢除了。其實,實質的問題是打從一開始,王安石變法就注定會失敗,因為它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及保守派和廣大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在宋哲宗元佑元年,保守派得勢后,宣太后起用司馬光,就馬上將王安石變法徹底廢除了。在封建色彩彌漫的國度里其實這早已在預料之中。清代的“維新變法”也就是又一個很好的例證。
四、改革是否徹底
這里,我所說的“徹底”是指在時間的長度和實施的強度及深度上考慮的。縱觀王安變法的用人,基本貫徹著黨同伐異的干部路線。只要是口頭上堅決擁護新法,不管其人品怎樣,節操如何、是否有胸襟為了終極目標,都會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對象。而恰恰是這些人,大多處于政治投機的動機,并不真心擁護變法改革,只是借用這一終南捷徑,來實現自己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如曾布、蔡京、蔡卞、蔡確、李定,這些都是奸佞小人,他們迫害異己,誣陷賢良,謀取私利。這樣一個臨時拼湊的、貌合神離的變法集團,個人品行又可以時時為人添加攻訐、彈劾的理由,怎能不讓王安石內外交困陷于兩難之境呢?雖王安石變法長達16年,但領導班子出了問題,導致在實施的強度與深度遠不合乎變法的標準。
假如王安石的性格沒那么執拗,假如王安石變法內容有新的亮點,假如變法符合了統治階級的需求,假如變法徹底了,那么王安石變法是很大可能會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王安石傳.[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