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語文課程改革標準明確界定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標準是著眼于學生如何去學,語文老師只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因此,在實施新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要讓學生在自動積極、自主實踐、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能力。那么,語文學科如何進行探究式學習呢?
關鍵詞: 初中語文;探究式學習;漫談
初中語文課程改革標準明確界定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標準是著眼于學生如何去學,語文老師只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因此,在實施新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要讓學生在自動積極、自主實踐、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能力。那么,語文學科如何進行探究式學習呢?
一、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引學式”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三主論”,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本是一個很不錯的命題。但在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卻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會“主導”的實質含義,而把“主導”演繹成了潛意識里的“主人”和“領導”。于是就希望學生順從、聽話;于是就有了老師“專場演講式”的“滿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學生正襟危坐的“聆聽”。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舉手發問的學生鳳毛麟角。學生們似乎也早以習慣“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訓導,不想自己探究;喜歡聽講,不喜歡思考;愛照著練,不愛用心去創造。華東師大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訓獸式’的活動。”一個智商再高的兒童,當他的求知探索的沖動一旦泯滅于最富相象聯想的年齡段,這個人一生的發展也就有限了;而一個國家,當它的國民的創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學生時代,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就必然充滿危機。可見,還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已是時代的必然。而立體引學式的教育過程應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只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滿足內在的各種需求,所學的知識才可很快轉化成新的學習資源,自身素質便可盡快得到提高,相應的成績也會直線上升:也只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滿足內在的各種需求,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二、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研究性學習更需要學生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特殊的價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在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造能力。
三、創設和諧的探究式學習課堂教學氛圍
師生關系是營造課堂氛圍的關鍵,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調動人的智力因素,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地激發人的創新積極性。課堂是學生進行認知學習的場所,也是情感學習、交流的舞臺。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創設和諧的探究式學習課堂教學氛圍能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心情愉悅地主動探究。學生們在符合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與評判。
四、以課堂討論、辯論為形式,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教學實踐表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探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真正作到“精講”,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不是教學重點的不講或少講;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開花,也不能不動腦筋地把教參上的東西和盤端給學生。而應當鼓勵學生認真思考,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的探索,幫助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幫助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枯。引導學生不僅從常規常式上去生疑,也從特殊變式上去生疑,教會學生思。并通過與人交流激活思維,解開思維的“死結”迸發創造的火花,發展創新能力。其次,要改變備課、授課的方式,把“教學目的”改成“學習目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詳盡寫出每課所需達到的知識、能力、情感、創造等方面的目標。從授課上,應留給學生教學活動的空間、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每篇課文都要提供給學生討論的話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索,拓寬他們的思路,進行多角度的思維。話題可以是學生質疑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課文中有爭議的問題,也可以是對課文的評述性問題等等。這時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討論、辯論獲得預期的效果提供幫助和指導,引導學生把“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
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實踐證明,學生對語文探究性學習這種不僅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有極大興趣的,在活動中同學們煥發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質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主體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