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問促學”,由提出問題——強化思考——解決問題為路徑,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探索知識的意識、精神、勇氣及能力。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問題的有效措施及提問方式方法做如下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以問促學;探究式學習
一、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習慣于等待老師給出現成的結論,問題意識淡薄甚至沒有,不善于提出問題;由于存在害怕、害羞、自卑的心理,怕自己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和學生認為是知識淺薄、學習差,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顯現出來。雖然進入課改階段,當老師還習慣于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只重視學生對知識結果的理解掌握,而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過程的體驗,在這樣的教學中,很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問答式的教學中,學生根本沒有思考及提問題的機會,提問是教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本分;老師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有的老師開始提倡“問題探究式”學習,但時間一長,舍不得課堂時間讓學生浪費,干脆自己告訴答案。
二、課堂提出的背景
在多年的課堂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很少,絕大部分學生對自己不會的問題置之不理,等待老師統一輔導結果,個別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能勇敢的提出來。其實,有時候在課堂中學生能提出老師意想不到的好問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因此,我們更應該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大膽嘗試研究,探索出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真正的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學生行為表現
1、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講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感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問題時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可以說,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在小學活動中,只有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才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而這種意識越強烈,生的思維就就越活躍越深刻,越有效果。
2、學生行為表現。好奇心。好奇心是問題的源泉,是問題意識的典型表現。教學中,強烈的好奇心將驅使學生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做出反應,發現問題,追根溯源,激起探索的欲望,促進創新活動。懷疑。懷疑是問題意識的另一種重要的行為表現。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只有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才能有質疑進而求異,才會有提出問題的欲望和沖動,才能提出新的問題突破傳統的觀念,大膽創新。
困惑。困惑也是問題意識的一種表現。學生在某一情境中出現的困惑狀態,表現出心欲通而未能,口欲言,而未達,實為一種“憤”“悱”之狀態,稍加點撥,豁然開朗下他們就可以提出或解答某一個問題。
四、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有效措施
1、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自信心。人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想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這就是說,學生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就可以提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問題。
2、用興趣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都知道“跳蚤的例子”,跳蚤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受打擊,導致最后失去興趣徹底放棄,變成了爬蚤。在課堂上,合理設置“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表現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從而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3、精神設計組織,教給方式方法,促使學生善于提問。①根據知識的銜接點提出問題。如果某個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或派生出來的,或者與舊知識有相關但有搞不清的,在就再此提問。②根據課文提問題。如果學生針對課題產生疑問或期待知道什么,就能提出問題。③根據情境圖提出問題。教材中的情境圖將知識點、思想、情感等內容經過了優化組合,我們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啟發學生以問題情境的形式呈現出來。
4、引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①觀察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按照事物內在的聯系和實際情況提出問題。②追問法。當新接觸到一個問題或者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順其思路拋根究底繼續發問,其一般表現形式是“為什么”等等。③類比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質的相關聯系,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來。
總之,本人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讓學生對提數學問題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產生較濃的興趣,懂得從哪些方面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當然,怎樣更好地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式學習,還有更好的方法有待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不斷的實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