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些教育改革的新觀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
關鍵詞: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倡導“參與式”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些教育改革的新觀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探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一、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不能一味使用那些條理化、照本宣科講述知識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在教學上不斷嘗試、更新、探索。傳統課堂上教師更多地考慮如何把問題講清楚、講透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容易聽明白、容易接受,這樣就忽視了給學生提供思考、表達、討論的機會。傳統的實驗多是驗證性實驗,而新教材中添加了探究性實驗,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已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留出更多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進行思考、討論和總結,多讓學生提出質疑,給學生提供實驗、學習、探究、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操作、思考,以便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逐步獲得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巧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會接觸很多事物,但可能接觸而未引起注意,學生對生活中的事一般都很有興趣,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這些事例一旦被在課堂上提起,學生會產生極強的思考和發言的欲望。
如在講到“微生物的發酵”時,設置“家庭自制酒釀”這一情境,因自制酒釀是冬季農村家庭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學生見過甚至給家長當過下手,切入并不困難,可借此揉合許多新舊知識點:米飯先要冷卻(溫度與酶活性關系)、盛放的容器要加蓋(酵母菌無氧呼吸)、外面包以棉被(溫度與酶活性關系)、過兩三天打開后的味道(無氧呼吸的原料與產物)、若一直捂下去會如何(聯系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三、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積極思維
“思起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點。在教學中,各科老師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為載體來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善于從教材、學生的實際提出問題。
教師認真備問,首先立足于教材,圍繞教學任務設問。一是適度,設置問題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做到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 “跳一跳,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地進行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三是有梯度,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進、層層深入,逐漸接近問題的本質,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其次,問題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注意廣度和密度。廣度上,面向全體,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訓練的機會;密度上,問題設置疏密相間,使學生既能積極參與思考,同時也讓學生對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再次,教師根據課的結構要求準備形式多樣的問題。一是問題設置形式的多樣化,有激發式提問、發展式提問、聚合式提問、辨析式提問等等形式;二是問題設置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或語言表述,或投影展示,或錄象播放,等等。
四、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極其抽象、難懂,例如染色體組的概念、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機理等,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內容形象化。
把抽象的生物學概念等一旦轉化成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五、精選內容,讓學生有效探究
在高中生物新課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進行探究性學習,事實上也沒必要事事都要探究。如果探究性學習運用不好,也可能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章、離題萬里。因此,我精心選擇適合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如在學習必修1分子與細胞時,我選取了“酶的高效性”、“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等內容進行實驗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選取了“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酶本質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等內容進行科學史的探究學習,讓學生領悟科學家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過程;選取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光合作用的過程”、“有絲分裂”等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地進行“思維探究”。
六、多元化評價,強化學生探究熱情
傳統對學生的評價一般只以測驗、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這種評價往往只重結果不看過程,不能真正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多元化評價學生,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促使學生真正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生探究熱情。在過程性評價中,評價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是否增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具備了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備了合作的精神及是否養成了科學的態度等。在評價內容上,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測試卷、撰寫的探究報告、實驗設計方案等。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我經常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多用激勵性評價以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探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