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在學習上的學不好,不愛學,也不想學,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就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應用課本知識框架的基礎上,適當采用校本教材和生活教材,將思想品德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課堂教學只有聯系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將課堂生活化,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并且使理論性的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課堂。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策略
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敖逃貧w生活”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這必將引起德育課堂的重新回歸。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力求讓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帶著他們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向品德課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為此,我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現行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面向全體的學生,針對共性問題而編寫。教師要確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即正視現實,充分考慮現實生活帶給學生的影響,深入學生生活,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合理的,切合地方實際的,能靈活反映社會現實與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目標體系,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樂意接受,容易做到。比如我在教《身邊的誘惑》時,我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由于受本地區賭博(麻將、撲克等)成風的影響,思想上對“賭博”還存在“無所謂”的態度,因此,我把“了解賭博害人的事例,激發學生對賭博的憎恨感。”列為了本課的情感目標之一;又考慮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除了讓他們“抵制和不參加賭博活動外”,又提出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傳說服工作”的要求。因為確定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了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時又注意全面落實,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目標達成度較高。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因此,課堂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把教材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及時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加工成教學內容,賦傳統教材于新意,充實時代精神,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軌,帶學生走進現實生活,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其一課堂導入生活化。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導入貼近學生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那么,在導入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呢?我覺得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①游戲導入,在《感悟青春》的教學時,讓學生一起做“超級模仿秀”,在歡聲笑語中感受青春的激情;在《走近法律》的教學時,通過“單號立,雙號坐”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規則中去初步感受“規則”并試著去遵守規則。②小品導入,在《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的教學時,學生表演小品“今天我當家”(父母有事必須離家一天,要你獨自面對一天的生活起居、飲食、家務等),通過小品把學生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出來,教師巧妙的設問引導學生對主人公的行為進行分析。③案例導入,在教學《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時,先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的錄像片段,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地球的美景所吸引。在他們興致正濃時,老師話題一轉,說:“可是,目前我們的地球正遭受著嚴重的創傷,我們的家園到處在告急,到處在呼喊!”隨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種污染的圖片,尤其是學生每天生活的鄉鎮村莊遭受污染的畫面。源于自身生活空間的照片不斷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積淀和生活體驗,并與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聯系,他們真切地感到地球環境正在日趨惡劣,而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財富。其二課堂活動生活化。?新課改倡導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里的“生活”指的是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思品課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以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生活主題、范例或者“生活圖景”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辨,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同時,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三、課后實踐活動生活化
課后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課后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比如,教學“可持續發展戰略”后,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有哪些衛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學完《情緒是可以調適的》一課后,發下快樂手冊,提示并激勵學生:當你煩惱的時候,記得打開“快樂卡片”看看快樂贈言,回想這節課的內容;當你快樂的時候,也別忘打開快樂卡片,把你的快樂寫下來。課堂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在鮮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尋找,快樂無處不在,教學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總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