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著重從理論角度簡述了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人民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認識論實踐觀和黨的思想路線、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同質性與一致性,是黨的性質宗旨理論政策重要體現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突破口,也是順應憲政民主時代潮流發展需要,并結合其現實要求提出了系列有力舉措,對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關鍵詞: 群眾路線;蘊涵;要求
一、確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者。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歷史進步,因此,人民群眾是物質文明創造者。同時,精神文明是人們在生產、社會、科學實踐中認識改造世界的經驗和智慧的總結。
人民群眾還是推動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力量。人類是類的存在物,必然有一定組織方式,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推動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史,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實踐前沿發揮著首創精神,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推動了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飛躍,并以新的社會秩序積極創造者的身份出現,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二、貫徹群眾路線與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觀的同質性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辯證、能動、實踐的反映論,認為認識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作為認識對象的客體是進入實踐活動領域并和主體發生聯系的一切客觀事物,通過實踐將客觀對象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中來,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認識能力。因此,實踐是認識產生形成發展的關鍵和基礎。
人類認識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檢驗豐富循環發展的過程。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發展規律通過人民群眾社會實踐體現出來,群眾的偉大實踐是認識的真正源泉。群眾路線是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認識論是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兩者具有過程的同質性。首先,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將從群眾實踐中得來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制定成理論政策,這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再以理論政策為指導,為群眾所掌握,通過群眾的社會實踐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和物質力量,并檢驗豐富發展,這是認識過程的更重大的飛躍,也是到群眾中去的過程,是一個既做先生又做學生的過程。由于認識和實踐對象發展的無限性,認識和實踐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因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也是無限循環永無止境的過程。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要善于向群眾學習,集中民智,打造學習型政黨,并引導群眾不斷前進。同時,要注意唯心主義是對世界認識觀點不同的理論體系,認識領域的問題不能用暴力和強制消滅的辦法來對待。宗教問題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與穩定,廣大宗教徒雖然其信仰不同,但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人民群眾重要組成部分。應堅持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導宗教徒以出世的精神投身于現實世界改造和現代化建設中去,這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體現。
三、堅持群眾路線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一致性
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現實條件出發,根據群眾的實際情況制定我們的方針政策,必然要求我們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掌握實情才能作出科學決策。理論聯系實際,必然要求我們從群眾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方針政策,形成科學的理論,并運用到群眾社會實踐中去指導檢驗豐富發展,從而解決實際問題。解放思想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維定勢和習慣偏見,創新思維方式,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以科學、開放、創新的理念武裝引導群眾,促進改革深入發展。與時俱進就是要跟上時代步伐,永葆先進和生機活力。求真務實就是以務實的作風實際行動來探求真知真理,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認識工作路線才能達到求真務實的效果。真理是主觀與客觀以及與事物本質發展規律相符合的認識。最終要通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及其成效來檢驗。因此,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二者緊密結合,過程和路徑一致,形成有機整體,應將黨的思想路線貫穿于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去。
四、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是群眾路線在黨內體現
黨的民主集中制是黨的基本組織原則,也是黨的根本領導制度,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其實質是民主制,沒有不集中的民主,卻有不民主的集中,集中應從屬于民主。要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廣泛吸取普通黨員意見,集思廣益,作出科學決策,發揮黨內民主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的過程,做出科學決策的過程就是集中的過程。集中后的決策必須要到普通黨員及廣大群眾實踐中去實施,轉化為實際行動和物質力量,從而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民主集中決策,貫徹落實檢驗豐富發展,如此,循環反復以至無窮。
由于我國二千多年封建專制殘余思想影響及一黨執政體系局限和人性弱點,最終導致不民主的集中現象大量產生,而不集中的民主往往易形成無政府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要實現民主集中制的最佳效應,應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并將決策的科學性寓于決策的民主性之中,積極開展健康真實的民主生活會,保障黨章賦予黨員的基本權利,調動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權于普通黨員,實現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充分參與。黨內民主的關鍵在于賦予制度的權威性,使制度運轉起來,約束權力,形成制度到位,權利到人,權力到崗的局面,激活黨內民主。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核心在于黨內權力監督問題,通過黨內權力規范化運行,權力關系民主化調整,黨員權利保障來實現黨內權力民主監督,解決制度虛置失效問題。應完善民主集中制,認真執行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黨委內部議事和決策的基本制度,既要堅持多數人原則,又要保障少數人正當權益。要改進委員會制,建立黨代會常任制,使之成為實質意義的制度性會議。應積極推進黨內民主選舉,擴大黨員參與度和認同度,以黨內民主建設整合黨建所有資源,產生創新性成果,形成開拓性局面。
五、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性質宗旨理論政策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的目標和使命任務是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國夢。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沒有自己特殊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黨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我們群眾立場,以黨的人民性體現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生命力量所在,也是黨執政的合法性群眾性基礎。黨的奮斗目標與人民根本利益及社會發展規律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執政必須贏得人民和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只有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黨才能實現自己歷史使命,群眾是黨的根基和血脈。
群眾工作是黨的生命工程,是黨的執政之基,民生之本,發展之重,維穩之舉。群眾工作本質是密切聯系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社會管理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黨的政策、路線、方針依靠群眾落實,并以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作為評價我們工作的標準,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對人民群眾負責。應搭建群眾工作網絡平臺,挖掘群眾工作資源,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保障群眾評判的真實性、準確性、方便性,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和科學化水平,實現群眾路線的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
六、黨的作風建設關鍵在于堅持群眾路線
黨風是黨的性質、宗旨、世界觀在黨的活動中集中表現,是黨的精神風貌和整體形象。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密切與群眾的聯系,這關系到人心向背,決定著黨的事業成敗和生死存亡。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在于人民群眾真實地支持和擁護,群眾眼睛是明亮的,任何力量都無法戰勝民心所向,人民才是歷史的最終裁判者,執政黨唯有依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真實政績才能取信于民。黨的優良作風要通過群眾的立場、觀點和路線來體現,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在于脫離群眾從而失去其執政的道義的合法合理性,執政黨最大的優勢在于密切聯系群眾,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應從黨的作風建設突破。應堅持群眾路線,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密切聯系群眾,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使黨成為凝聚大規模黨員,服務大規模民眾,整合大規模社會,推動大規模發展的服務型政黨。
黨風不正就像一個無形的墻將黨和人民隔開,使黨失去根基血脈和力量,要將黨風建設作為永恒的課題常抓不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為主線,深入推進到基層一線,努力搭建黨群干群新橋梁。要弘揚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科學分類指導,領導率先垂范,將群眾參與貫穿于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要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加強廉政道德建設,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形成改進作風常態化機制,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選拔任用對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要堅持干部工作中的群眾路線,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讓優秀人才到基層去,把基層優秀人才選上來,實現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選拔人才的結合,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創造廣闊天地。
七、堅持群眾路線是憲政民主時代潮流發展要求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基本職能是保障民權,約束公權,人民民主是當代憲政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國憲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主權歸屬于人民,人民是主權的真正擁有者,政府一切權力源于人民,政府是公意執行機關,政府存在以保證人民生命、自由、財產安全,增進人民福址為前提,人民參與國家管理與監督,國家權力運行受人民制約約束,當政府不能履行自身職責時,人民有收回權力的權力。以人為本是公民權利主體資格、政治訴求的終極憑借和民眾利益的保護傘,憲政民主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弘揚民主、法治、契約精神,實現憲法賦予民眾的公民權,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主體性、自主性、能動性,從而形成公民社會。應完善憲政民主體系,建立違憲審查制,樹立憲法權威,將各民黨派平等地納入憲政體系,不能將憲法僅視為實現自身黨派利益的工具。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黨政分開,將黨的意志轉化為國家意志,再轉化為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行動,努力推行黨政關系制度安排法律化,政治職能協調化,打造服務型創新型政黨,實現治國理政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憲政民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然要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線。社會自治是民主基石,應擴大基層群眾的自治范圍,試行鄉鎮自治,構建基層立法、行政、監督三位一體自治體系,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協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群眾路線的體現,要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實化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功能,并賦予法律地位,以黨派民主促進人民民主,推進協商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要充分發揮人大職能作用,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系,確保人大代表代表民意的真實性。應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仆意識,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打造服務型政府。執政黨要堅持權利、規則、機會平等,保證黨內外人才選拔渠道的暢通,擴大黨內選舉普通黨員提名候選人名額,引入群眾初選制,增強選舉的民意基礎。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教育、引導、啟諦民眾覺悟,積極探索包括民眾在內的復合式民主實踐主體新模式,自覺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構建新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