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是一門國際性的交際工具,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和方法。使用交際工具的能力和方法是在使用當中著重培養的;這種能力是否能有效的培養起來了,也是在使用當中檢查出來的。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英語教師在工作當中必須時時注意和認真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培養
高中英語教材在近些年來已更新了無數次。各種新的教學思想或教學觀念也是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其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把英語學習的目的當成是培養交際工具的能力也是不錯的。但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到了高校英語還是從新再學起,很多學生因達不到六級證書而苦惱。如果要把這些問題都歸咎于初級的英語基礎沒打好。那么,高中的英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可簡要地概括為“授人以漁”的教學思想,它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記憶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為最終目的。現在各門功課都大力提倡課程改革,這本來是好事,但我們觀看了那些特級教師們的“示范課”后又實在不敢茍同。農村中的教學現狀與省一級達標校的要求距離相差甚遠。如果說那些“示范課”是重點校的常規教學模式的話,我深為老師們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并也希望那些高素質的學生將來都成為杰出的人材。我們的現狀與之相反。課堂上較活躍的學生往往考試成績并不理想,倒是不參與活動的學生,常常在考試中能獲得高分。說穿了真相,如果是為了“Exam-oriented education”服務,回到“Grammar teaching”的老路更實惠一些,無論對學生或是教師都是如此。有人把“Deaf-mute English”現象說成是由于過分學習語法造成的,著名學者張五常先生曾對這一點作出反駁,他認為把這種毛病歸根于學習語法是非常可笑的。反過來說,真正地學好英語語法對提高聽、說、讀、寫是大有好處的,并且可避免或少犯錯誤。
2.應試教育:現在的高考中考的試卷題樣相差不大,都是以客觀題為主。由于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重重的矛盾心理造成的,聽過了一些名校優秀教師的課,總想學習一下,常常連自己最有把握的教學方法反而棄之不用。為了“隨大流”,走走過場。常常畫虎不成反類犬!事倍功半,或者說吃力不討好?真是懷疑那些“優質課”是不是花架子?曾經讀過網上的不少文章,揭露在公開課中有“摻假”的水分,甚至是用了幾倍的課時從反復操練排練中出來的?我認為這或許是少數現象,但也值得我們反思。
3.矛盾無時不在: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近十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李陽老師的《瘋狂英語》學習法風行一時,他提出“Oral English is everything”!他說“英語學習不是腦力勞動而是體力勞動”。我不想討論這種學習法是否最有效。我想說英語教學更像是一門藝術,如同萬紫千紅的百花園。教師們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我們的大學教授的口語能力還不如在美國買菜的移民老農!所謂環境決定一切。正如初等數學也是無底洞一樣,高中的英語也永遠學不完的。如果從無窮的語言現象中歸納出那些最本質的東西,只不過是五種簡單句型而已。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以這五種句型為起點,多講點語法,培養學生的創新運用能力。再復雜的語言現象都可分解的。為了應付考試,是否更可取呢?
二、用英語組織教學或是用母語教學
有人認為“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交際化應該做到師生交流,學生之間交流,用真實的語言材料?用英語教英語和學英語,用語言做事,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使交際活動貫穿課堂始終”。這話說的不錯,可體現出當前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的設想。我們一向都贊成在使用中學習英語。但這樣做也存在不少的問題,試分析一下。
1.教與學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說過,“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教師如果用英語來解說而排斥母語的話,能用英語直接消化的學生又能有多少呢?在網上曾與《英語沙龍》的前首席斑竹雨寂影網友閑聊過,他從來不講究語法,但他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內容很少有語法方面的錯誤。我完全相信。正如我們的小學生可以不懂漢語語法,也能說出無數的句子很少出現語法上的錯誤一樣。這都是在環境中產生的。但我們的高中學生在一學年里能有多少這樣的環境呢?況且所學的東西都不是很實用的。更難有所創新了。所以,我認為對于一些抽象的語法現象要用母語來講解,通過雙語對比,更容易使學生從理性上把握英語的詞法句法。決不可把母語這根拐杖丟棄!
2.文化背景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注意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對中國學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錯誤及其原因進行教學指導。由于英語與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系,僅僅在詞匯上就難找出完全相同的對等詞。如漢語的一個“開”字,在英語中就有多種的釋義。而英語中的一個常用語“get”在漢語中更加是千變萬化。這從學生的造句中可找用好多類似的錯誤來,不打算詳細討論。教師們在課堂上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文化背景差異的教學。這些內容是需要學生有所了解的。
看看漢語常用成語的一些英語表達法,這些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出來的近義詞,懂得一些就可以舉一反三,少鬧笑話。
總之,英語是一門國際性的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和方法。教師要毫無保留的教會學生,無私奉獻的教給學生,讓學生熱愛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