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的目的首要是學習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可見,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成分,跟化學教學的整體質量有舉足輕重的關聯。但縱觀我國化學實驗教學現狀,形勢不容樂觀。
一、在觀念上,對化學實驗的教育教學功能認識不足
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功利性強,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甚至把“做”化學實驗變成了老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和“背”實驗,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動手率低;學生實驗操作不規范,成功率不高的現象較為普遍。且有些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不當,過分強調實驗儀器珍貴,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使不少學生做實驗時小心翼翼、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實驗。有些教師過分強調試劑藥品的毒害作用,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化學實驗存在恐懼心理,實驗時采取了避而遠之的態度。由于“應試教育”颶風的吹襲,不少學校的化學實驗教學出現一些大家司空見慣的現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或動手實驗,只求機械記憶儀器名稱、實驗步驟、現象要點,把生動活潑的實驗活動,變成僵死呆板的條條,而忽略了誘導學生把在實驗觀察時激發起來的興奮中心,及時轉移由透過現象到認識變化的實質上來,抹殺了學生學習化學時的個性思維,學生只是簡單地從識記中獲取知識,學習毫無自主性可言;有的學生對于課堂曾觀察過乃至自己動手做過的化學實驗,在腦海罩留下的僅是一片空自,毫無印象;有的學生靠死記硬背對付實驗問題,往往“張冠李戴”;有的學生做實驗時求應付,走過場,未曾動手,就已經按課本所述,先填好實驗報告的“正確結論”。
二、演示實驗多,學生實驗少,以驗證性實驗為主
我國傳統的實驗教學有兩大特點,其一,實驗教學形式是以演示實驗為主,約占實驗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二,實驗教學模式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探索性實驗偏少,缺少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基礎的探究性實驗。僅僅把化學實驗作為一種培養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的手段。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是按“問題—原理—結論—實驗證明”的程序教學的,這種模式簡明、清晰、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結論的認識、理解和記憶,也有利于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其教學步驟的設計和實施可以做到絲毫不差。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①學生按照指定的步驟進行實驗,其結果只能是機械記憶、機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興趣,造成了學生因已掌握新知識而在實驗中缺乏新奇感的負效應;②學生在實驗中被動大于主動,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現成操作設計和規定。實驗材料、實驗步驟是設計好的,時間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老師的指令進行,學生做實驗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去嘗試,長此以往,學生將養成不良的習慣,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求是求真的品格和科學精神的養成。
三、強調實驗技篚的熟練化,重結果、輕實驗過程
把化學實驗僅僅作為一種實驗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它作為一種科學過程與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價值,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且化學實驗附屬于理論教材,是為驗證理論知識而設置的,重結果、輕過程,追求結果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事實上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只有親身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對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實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學生的科學素養才會不斷提高。不重視過程的實驗等于把生動活潑的化學現象變成了靜止的某個預期的“結論”,何況這個“結論”學生從教師的演示實驗和書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偵探小說或者電影那樣,沒有懸念,引不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沒有發現時的快樂,感受不到科學的魅力。同時由于結論與書本所敘的或理論所推測的完全一致,教師無須為此做更多的解釋,學生因而失去了許多進一步了解化學的機會。
四、化學實驗內容的“學術化”,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現階段的化學教學“學科中心”的傾向較為明顯,化學實驗趨于“學術化”,在內容取舍、難易控制上較少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缺少與現代社會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且內容陳舊,沒有“綠色化學‘微型實驗’”等反映現代化學發展趨勢的實驗。不是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化學問題,追求的是“純”化學問題的解決,問題是純的、藥品是純的、過程是單一的、結論是己知的,沒有學生發揮的余地。而事實上化學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化學知識已廣泛深刻地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化學實驗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五、化學實驗教學評價手段的單一
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評價屬于“目標取向”評價,一般采用單一的書面形式評價,它已很難與化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評價理念相適應,其弊端日益明顯。它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驗水平、實驗態度和習慣,造成學生做與不做得到的評價差異不大,這種單一的考核方法極易養成學生投機取巧、不踏實做實驗的習慣。在評價內容上過分注重評價學生在化學實驗和化學實驗技能方面的掌握情況,忽視對科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對學生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重視不夠:在評價形式和方法上,過分注重量化方法。以便對學生的化學實驗學習情況打分數,定等級,缺少質性方面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將學生排除在評價的主體之外,使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忽視了學生發展過程中的自我評價。